勿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
很多父母喜歡用成人的眼光要求孩子,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愛學習、聽話、懂事、幹幹淨淨、讓人省心。父母普遍追求完美,但卻忽略了孩子隻是個孩子,他不可能完美,他有自己的天性。如果父母總是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就會發現孩子很難讓自己如意。
從孩子出生的那天起,父母就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小紳士、小淑女,而且會用相應的標準衡量孩子。然而,父母一味讓孩子在自己設定的標準下成長,會使孩子感受不到童年生活的無拘無束,使孩子失去玩耍和遊戲的機會。
從兒子上小學開始,曉群就希望兒子在學習中出類拔萃,她要求兒子每天都要準時把作業做完;要求兒子吃飯要吃得又快又幹淨;說話要果斷又清楚;走路要昂首挺胸,顯露男孩子的氣質……
雖然兒子頑皮,經常把抽屜裏的東西翻出來,把易拉罐往家裏撿,把他的房間弄得亂七八糟,吃飯的時候磨磨蹭蹭,而且寫作業的時候總是時不時看一會兒電視,很不讓曉群省心,但她總是耐心地向兒子重複著同樣的要求。
有一次曉群下班回家,兒子直躲著她。曉群把他叫過來問:“兒子,你作業寫完了嗎?”兒子緊張地說:“媽媽,我有點害怕。”曉群說:“你害怕什麼?”兒子說:“我剛才看電視,玩遊戲,把做作業的事情忘了,我害怕你會生氣。”
聽了孩子的話,曉群完全沒有生氣的念頭,她覺得自己應該給兒子多一點自由,於是對兒子笑了笑說:“沒事,以後你可以先看電視,然後再做作業,不過不能再像今天這樣,把做作業的事忘了喲?”兒子開心地說:“媽媽,我記住了。”然後兒子很自覺地去做作業了。
孩子是可愛的,我們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曾經天真爛漫的童年。但是,如今更多的父母“自私”地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未來,迫切想把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像接力棒一樣傳遞給他,卻不曾想到孩子是否有這個承受能力。孩子就是孩子,他應該享受屬於他那個年齡階段的美好和純真,而不是被你過早地“包裝”成大人。
一些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下雨天不要玩泥巴,弄得全身髒兮兮的。”這是成人都懂的道理,全身是泥巴是不受他人歡迎的。但是孩子不是成人,他們不懂得全身幹淨的好處,他們隻知道玩泥巴可以感受無限樂趣。於是他們把身上弄髒了,父母卻很惱火,那是因為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而是把孩子當成了大人。
談到孩子的學習,有的父母就會抱怨:“都上小學五年級了,每次學習還不能堅持一個小時,怎麼辦呢?”於是拚命督促自己的孩子。他們總是憑空想象出一個好學生的形象,然後拿自己的孩子與之比較。因此,免不了找出孩子的缺點,責備自己的孩子。
但是,孩子畢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不可能什麼都按照父母眼中的成人標準行事。有的父母會因此焦慮不安,甚至大動肝火。這樣一來,反而使孩子不知如何是好,在學習和成長的道路上寸步難行。也有一些孩子表麵上服從父母,做樣子給父母看,但並沒有什麼實質的內容,又有何用呢?例如,有些孩子看似很乖巧,父母總是看他們在房間裏學習,可是他們並沒有學習,而是偷偷地翻著漫畫書。
與其讓孩子違心地做一些事情,或者總是偷偷摸摸害怕被父母發現,還不如讓孩子自由學習、自由玩耍,讓孩子隨心所欲一點,孩子才會生活得更快樂。
就像在學習繪畫中那樣,能否練出畫畫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對繪畫產生興趣、喜歡上繪畫。每當孩子畫好一幅畫,大人總喜歡用成人的眼光來評價孩子的畫。與愛上畫畫相比,父母更希望孩子練好手頭上的技巧,但卻忽略了更為重要的東西。試想,如果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追求技巧,其作品還會充滿孩子特有的靈感嗎?那還稱得上是一幅真正的好作品嗎?
寫作文也是這個道理,新奇而風趣是孩子作文的普遍特點,他們的表達方式有時候會讓大人們驚歎不已。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表達歸納能力會顯著提升,寫的文章也越來越接近大人。可這時的文章大多隻注重形式的完整,趣味性已經越來越淡,可以說是漸漸趨向程式化。
這就像如今的某些孩子,年紀輕輕,就被父母教育得“少年老成”,他們的言談舉止完全顯露不出孩子的特點,隻是年齡小、臉相幼稚、嗓音質樸等外在特點能體現出孩子的特質,這種內外不一致的表現讓人看著別扭,這些“小大人”的成長自然是違背了孩子的成長規律。
所以,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上,父母應該放下成人標準,給孩子開放自由的空間,讓孩子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成長、學習。因為對孩子而言,快樂成長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