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保持適當距離
生活中,沒有一種事物不是因為距離而變得格外美好的。對孩子的愛,也應該保持恰當的距離。如果父母總是企圖將孩子圈定在自己的視線之中,將孩子固定在自己能夠幹涉的範圍之內,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心靈上的摧殘和成長的痛苦。
與孩子保持距離,可以讓孩子伴隨著成長逐步減少對父母的依賴感,產生獨立的生活意識。一些事情孩子會在嚐試之後得到收獲,動手能力得到提高。讓孩子大膽地去玩耍,去嬉戲,去嚐試,去體驗,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某中學的新生入住時,有些家庭幾乎是全家出動,大包小包好不容易找到了宿舍,父母開始忙碌起來,爸爸搬東西,媽媽搞衛生,幫孩子鋪床整理。
宿舍走廊上,一對父子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他們靠著欄杆站著,爸爸對孩子說了幾句簡短的話,兒子不時點點頭;宿舍裏,媽媽告訴孩子怎樣擺放東西,剛打完球不要馬上衝涼。臨走時,他們還不忘叮嚀孩子“好好學習,注意健康”。
這個孩子名叫周鳴,是高一新生。事實上,他家離學校不遠,但是父母為了鍛煉周鳴,特意鼓勵他住校。周鳴的媽媽說:“孩子在家的時候,煮飯、倒垃圾、洗碗這些事情他都要做,從初二開始,他就動手洗自己的小件衣服。”爸爸說:“讓孩子住校,可以鍛煉他與人交往的能力,可以提高孩子的獨立能力。”
每當新學期開始的時候,總有一些學生會住校。或許是因為離家較遠不得不住校,或許是因為父母為了鍛煉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而鼓勵孩子住校。總之,住校可以鍛煉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交際能力,對孩子是一種考驗,對父母的心理也是一種考驗。
其實,讓孩子住校,就是與孩子保持一段適當的距離。父母愛孩子,不一定非得整天將孩子困在自己身邊,每天摟在懷裏。因為孩子每天都在成長,總有長大的一天,隻有與孩子保持恰當的距離,才是最符合生命成長規律的,才是最有益於孩子健康的。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從小生活在父母的嗬護下的孩子,很容易以自己為中心,缺乏關心他人的意識,這不利於與人交往。在家裏,父母可以包容孩子的過錯和倔強,但是終有一天孩子要走出家門,與他人打交道。如果孩子缺乏必要的交往能力,那麼他在未來的道路上將會遇到很多麻煩。所以,與孩子保持距離,讓孩子得到鍛煉,是為孩子的成長和成才做長遠打算,最終對孩子是有好處的。沒有這種意識的父母成天為孩子遮風擋雨,百般嗬護,表麵上對孩子愛得那麼熾熱,殊不知是在葬送孩子的將來。
齊齊已經上小學了,上樓下樓的時候,不是爺爺就是奶奶,不是爸爸就是媽媽,還習慣於抱著齊齊。齊齊長得高高的,雖不是很胖,但是總讓父母抱著上樓下樓,多少讓人感覺很累。
一天,一位鄰居阿姨看見爺爺抱著齊齊上樓,於是不假思索地問:“你孫女的腳受傷了嗎?”爺爺說:“沒有啊!”“那你為什麼抱著她上樓梯呢?”鄰居詫異地問。“唉……抱慣了。”
沒有與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整天把孩子抱在手裏,讓孩子粘著父母,孩子就會失去鍛煉的機會,孩子的獨立性就得不到培養。而且沒有距離的愛往往會變成溺愛,在溺愛中成長的孩子,是難以適應今後的學習和生活的。所以,愛是需要距離的,有距離的愛才不會成為溺愛,這樣的愛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教育專家表示,如果父母不懂得與孩子保持距離,就容易不尊重孩子。許多人對同事和陌生人麵帶笑容,非常禮貌,而對家人卻將客氣的話和禮貌用語全部省掉,有時把尊重也省了。說著說著,就忘乎所以,開始將對方視為情緒垃圾桶,無所顧忌地發泄一番。很多父母在單位遇到不順心的事,回來看到孩子手中的成績單,或接到老師的告狀電話,就開始嘮叨不停,發泄沒完,訓罵、暴打、羞辱,無所不用其極。這就是因為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人,認為這樣對孩子是為孩子好,孩子不會介意,最後傷害了孩子的自尊。
與孩子說話如果沒有距離,就會顯得沒輕沒重。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所以說話變得隨意起來,批評孩子的時候把那些不文明的用語用得淋漓盡致。這就是父母的失敗,把失望的情緒發在孩子身上,不但傷害了孩子,也會傷害自己。這就是因為父母把孩子太當成自家人了,與孩子說話沒了分寸,沒有了距離。
與孩子相處如果沒有距離,孩子會不服管教。民主的父母會與孩子做朋友,平等交流,做做遊戲,甚至打打鬧鬧。但是如果父母忘記了自己扮演的“成人”這一角色,太過於隨便,與孩子之間沒有了距離,父母在孩子眼中就會喪失威信,孩子也會變得任性。當孩子不聽教導,耍脾氣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製造離開孩子的機會,與孩子拉開合適的距離。
如果父母與孩子沒有保持適當的距離,父母的行為可能會讓孩子窒息,讓孩子找不到透氣的窗口。有句話叫“距離產生美”,所以,請與孩子保持距離,這是尊重和信任孩子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