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幫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性格
“我的”、“給我”、“我要”,這是孩子最常說的幾個詞,由此可見孩子的自我意識非常強烈,大人們也習慣用這些來證明“人生來是自私的”。人都有自私的一麵,自私是個體存在的根本條件,隻要將自私控製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就會讓愛心在人性中放射光芒。
父母要取消男孩在家長的“特殊”地位,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孩子最先學會的話一般是“爸爸”、“媽媽”,這表明在孩子的意識中最先接受的人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愛是無私的,父母的愛讓孩子從一出生就感受到人間的溫暖。但是,作為父母,千萬不可一味地滿足孩子的要求,應該讓孩子懂得除了自己之外還有他人。在家中,應教育孩子尊敬爺爺、奶奶和父母,形成“長輩先用,最後輪到我”的意識。
4.讓孩子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父母要讓孩子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可以運用以下三種方法。
(1)轉換角色
父母可以在家中做這樣的實驗:當兄弟姐妹之間、孩子與朋友之間、孩子與父母之間發生衝突時,要求相關的人停下來冷靜地思考一下,如果自己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會有什麼感受;然後要求每個人站在對方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對方會說什麼和做什麼?”這個方法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能幫助每個人對麻煩的形勢獲得正確的判斷。
角色轉換不一定隻用於衝突之中,它可以用於任何情況之下,幫助孩子理解相關人士的觀點。比如,父母可以經常這樣問孩子:“你認為曉峰總是侮辱別人的原因是什麼?”這時候孩子可能考慮到是因為曉峰自我感覺不好,羞辱別人會讓他好受些。這樣孩子就可能會改變對曉峰的態度,或者自覺幫助他。
經常讓孩子從別人的觀點、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會增強孩子的同情心,也會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一個心中充滿愛的人。
(2)設身處地
父母可以選擇一個與自己有關的真實情境,讓孩子設身處地地為我們想一想,從我們的角度想象一下身臨其境會是怎樣的感受,這樣就會培養孩子照顧別人感受的自覺性。
(3)想象別人的感覺
幫助孩子識別別人的感覺,就是要求他想象別人對某個特定情況的感情。假設孩子為給自己寄來生日禮品的姑媽寄出一張感謝卡,父母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讓孩子意識到姑媽收到卡片時的感覺。“現在假設你是姑媽,你打開信箱看見這張卡片,你讀到上麵寫的話會有什麼感覺呢?”當然,也可以把這種想象的技巧擴展到其他的、孩子沒有見過的人身上,比如父母可以經常問:“如果你是一位新搬來的人,剛來到一個陌生的小區,誰也不認識,你會感覺怎樣?”經常這樣問,可以幫助男孩把握住別人的需要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