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失誤找自己,問題不上交 完成任務不等於結果(1 / 2)

第十一章 失誤找自己,問題不上交 完成任務不等於結果

.

完成任務不等於結果。

——薑汝祥

“完成任務不等於結果”這是最近叫得很響亮的一句話。通常我們認為隻要去做了,我們就沒責任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人都會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作為對工作的應付和搪塞,任務是個假象,當你以為你自己是在執行的時候,其實是在完成任務,而不是執行,因為你沒有結果。而老板付給你工資是想要一個好的結果。

要樹立“沒有苦勞,隻有功勞”的理念,這不但是企業的生存法則,也是個人立足於社會,實現自我價值和人生觀的準則。完成任務在很多情況下隻是業務流程的必要經過,但並不是最終的結果,更不是企業所希望的,企業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圓滿的結果,價值的實現和轉化。因此完成任務不等於獲得了結果。

在哈佛大學的MBA課堂上,教授們曾做過這樣一個課題:帶上除你以外的3個人,運兩筐石料到山上去,每個人的經費隻有100元,而且隻允許在現場找人。

第一個組織這個活動的人,從開始尋找人員到最後爬到山頂用了6個小時。他的方法很正規,用錢去招聘人搬運,盡量挑選一些身強體壯的搬運工,招聘工人用了3個小時,爬山2個小時,中途休息1小時。

第二個人,直接給附近的勞務公司打電話,勞務公司很快便派了3個強壯如牛的人去負責搬運石料,結果,隻用了3個小時就爬上了山。

而第三個人,卻僅僅用了不到1個小時的時間就爬到了山頂。首先,他找到該山的負責人,詢問有沒有纜車,在確認有纜車的情況下,他隻需要找到3個旅遊的人幫忙看管一下石頭,然後坐上纜車直接到山頂就可以了。

當然,試驗的最後獲勝者是那個坐纜車的人。雖然第三個人的做法有些投機取巧,另外兩個人也都表示不滿,覺得他違反了規則,認為這個課題是訓練你的組織能力,然而,教授們最後還是把勝利判給坐纜車的人。

教授們最後是這樣說的:原因很簡單,在任何公司裏,你的上司隻看中你的績效,你的結果。

上述三人都完成了任務,但方式不一樣,結果也就不一樣。如果你是一名員工,可能會常常聽到上司抱怨:不要給我講那麼多的理由,我隻要結果!請告訴我結果。上司老總們千方百計想讓員工明白:做結果,而不是做任務;完成任務並不等於結果,結果最重要。

無獨有偶,薑汝祥博士在《請給我結果》中也有一則類似的故事:

小張、小李、小王是大學同班同學,而且在同一天進入了同一家公司。但是,他們的薪水卻大不相同,小張的薪水是5000元,小李的薪水是3500元,小王的薪水是1500元。

一次老師路過去看他們,當老師得知他們薪水的差距之後,覺得很奇怪,就去問總經理:“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成績都差不多呀,為什麼畢業一年就會有這麼大的差距?”

總經理聽完老師的話後,笑著對老師說:“他們在學校學的是書本知識,但在公司裏,卻是看個人能力,看結果。公司與學校的要求不同,員工表現也與學校的考試不同,薪水作為衡量的標準,自然就不同呀!”

看到老師還是不解,總經理就對老師說:“這樣吧,我現在叫他們三個人去做相同的事情,你隻要看他們的表現,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於是總經理就讓他們去調查一下停泊在港口邊的紅船。“船上毛皮的數量、價格和品質,你們都要詳細地記錄下來,並盡快給我答複。”

一小時後,他們三個人都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