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董卿——博聞+親和力=大氣(1 / 2)

第二章 董卿——博聞+親和力=大氣

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的氣質源於平時不斷的積累和提升,而這種積累和提升又有賴於平日的勤奮。

培根有句話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不僅如此,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這就是“開卷有益”的道理。

我們看到很多主持人在台上貌似妙語連珠、出口成章,台下卻吃吃訥訥語不成句——他們的所謂口才,不過是懂得如何抑揚頓挫地背完事先寫就的台本而已。著名主持人董卿近年來可謂大紅大紫,2001年12月獲得“第五屆金話筒獎”;近年來更是接連主持春節聯歡晚會,還在2005年度“國際電視主持人論壇暨年度頒獎盛典”中一連捧得“最佳電視綜藝節目主持人”及“最佳電視女主持人”兩項大獎。

很多人羨慕董卿的出名是如此之快,卻不知道她背後付出的努力。

董卿很喜歡讀書,她說:“不讀書就像沒有吃飽飯一樣,精神上是饑餓的。”“不看書就像不洗澡一樣難受。”“讀書讓人學會思考,讓人能夠沉靜下來,享受一種靈魂深處的愉悅。”從她的這些話中,我們能夠看出她對讀書的態度。當然,這個態度可能與她自己對主持人的定義、定位有關。她說:“主持人是文人不是演員。”是文人,就自然離不開讀書。董卿做到了,而且還做得非常好。

董卿常常隨口說出某本書裏的一句話,或者某位名家的名言,說到收藏,她脫口便誦起不久前一位古錢鑒定專家送她的一幅好字;談到與她幾乎須臾不離的“勤奮”二字,她更信口拈來:“我記得梵·高在他死前一個月給朋友的一封信裏寫道:‘為了藝術,我們獻出了青春、健康和自由。’”……

從她的人生軌跡中,我們也能夠很容易就發現勤奮讀書的痕跡。

董卿考到上海電視台後,沒有節目做,時間很空閑,她便選擇了讀書,尋一片寧靜天地,並順利地考上上海戲劇學院的電視專業,讀完本科。

1998年炙手可熱的時候,董卿轉投上海衛視,卻不料收視率一塌糊塗,那時的她特別煩悶,很少出門,甚至電視也不看,就在家讀《紅樓夢》,讀《唐宋詩詞》。這些古典文學,能幫自己平複浮躁,逼自己想清方向。

董卿不願空閑著,報考了華東師範大學古典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因為她覺得古典文學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藏。學習古典文化猶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人可以望得更遠。2000年,董卿主持一場“上海—悉尼雙向傳送音樂會”,她風格大氣,英語熟稔,因此一舉奪取第五屆全國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

董卿2002年進入中央電視台,開始不斷出現在各種大型晚會的舞台上,出現在億萬觀眾的視線裏。她主持的節目,導演往往很放心;她博聞強識外加準備充分,在台上是行雲流水舉重若輕;她懂得衣飾搭配,為了一雙鞋子,肯跑遍整個北京,央視造型師都誇她上鏡;台後她擰著眉毛很是認真,為了一句台詞斟酌半天,一上台就舒展,笑得毫無憂愁。

董卿平時還訂閱了《讀書》等十多種報刊,每晚入睡前總要讀上一大堆報紙雜誌。她說:“做主持人這行很容易浮躁,而坐在寧靜的課堂裏,沉浸在濃濃的書香中,錄影棚裏的喧囂漸漸遠去,心會變得很平靜。”

讀書讓董卿感覺很快樂,她曾說,如果讓她隻帶三件東西到一個荒島上生存,那麼她首先選擇書;其次是一粒種子,可以讓種子在荒島上麵生根發芽,象征著希望的存在;最後,要帶一個愛人過去,在董卿眼裏,生活中不能沒有這些。在選擇這三件東西中,董卿把書放在第一位,足見書和知識在她眼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