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董卿——博聞+親和力=大氣 清新與靈動
當一個人能用口語化的語言、很普通的語句,將一件事情描述得很優美、很優雅,那麼這個人的口才首先是很了不起的,另外,更能夠體現出這個人深厚的知識底蘊。否則,如果缺乏知識底蘊,他的語言和表達會是蒼白、缺乏生命力的,甚至是理屈詞窮的。這也就是說,一個人語言的美感要有深厚的底蘊做基礎,還要有高超的語言技巧。
用清新和靈動來形容著名主持人董卿,是因為她深厚的知識底蘊,讓她卓然不群;是因為她溫婉清新的氣質,讓人如呼吸氧氣般舒暢;是因為她機智的妙語,讓人們看到了她柔軟的內心……
有人用這樣的語言描述她:一個從春天裏走來的女孩,如同三月清徐而不失綿厚的風,清純靚麗中飽含著優雅與端莊。董卿清新大方,親切自然的主持風格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含蓄內斂的氣質賦予了她收放自如的大氣和沉穩,以及一份積澱了淡定與自信的美麗。而這份大氣不是天生的,是她不斷汲取知識的營養、不斷在知識的海洋中探索、積累的結果。就像她說的:
“主持人需要有內涵,需要有內在修養,需要厚積薄發,但這些其實是不需要強調的,豐富自己的內涵,其實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同職業無關,成為一個有心的人,一個有悟性的人,同一個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的態度和對生活最本質的理解都有關係。”
深厚的知識底蘊給她帶來的是清新優雅的氣質,如同一株翠綠但並不鬱鬱蔥蔥、旺盛但並不枝葉繁茂的植物,既讓人感受到了春的氣息,同時也讓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動。而這樣的感覺也融入到她的主持之中,從語言上體現了這種清新的美感。
她說:“再漂亮的女人也不可能適合所有的服飾與造型,但聰明的女人會學會用輔助條件讓自己適合或許並不適合自己的東西。”從中不難看出董卿的心思,也許正印證了她職業激情三級跳的根本。一個知道怎樣改變自己的人,也會因為改變給自己帶來打開另一扇門的機遇。
從1995年初涉電視至今十幾年的時間,董卿逐步形成了清新大方、親切自然、文化氣息濃鬱的主持風格,無論在專欄節目還是在大型晚會中都能體現出良好的個人素養和專業水準。
語言優美、富有感染力,是她主持風格的一大特色,這完全得益於她深厚的知識底蘊。董卿不僅能遊刃有餘地將書麵語體和口語體相互借鑒與融合,還能兼顧辭采美,將語言形式和語言內涵完美地結合。所以,董卿的語言在極具口語化的同時,又不失優雅;既能調動觀眾情緒,又沒有“煽情”之嫌;既能按照“既定方案”控製場麵,又能視現場情況隨機應變。
比如:一次比賽,一位歌手在回答幾位古代詩人的姓名時,連說了幾個“不知道”,董卿既是解圍又是打趣地說:“我們聽到的所有詩人都叫一個名字——不知道!”一句話引來全場哄然大笑,她既用幽默的“小刺”刺了歌手一下,又緩解了尷尬氣氛還無傷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