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董卿——博聞+親和力=大氣 臨時應變巧救場(2 / 2)

如果說這樣的突發意外至少在時間限製上還不是特別緊迫的話,那在時間限製非常嚴格的場合,如何將時間巧妙地用掉,還不讓觀眾發現主持人是在有意消耗時間,就需要高深的功夫了。

在某年的元旦迎新晚會上,由於協調問題,在跨年鍾聲敲響前,突然空出了兩分半鍾的時間,需要董卿救場發揮。當董卿開始大方自如地自由發揮時,耳麥裏突然傳出導播的誤判:“不是兩分半鍾,隻有一分半鍾了。”董卿連忙調整語序,準備結束語,而此時耳麥裏再度傳來更正:“不是一分半,還是兩分半!”董卿臨危不亂,走到舞台兩頭給觀眾深深鞠了兩躬,表示節目組的感謝,這樣一個小小的肢體停頓,讓她在緊急中控製住了節奏,加上流暢的語言表達,成為主持學上一個完美的案例。

麵對這樣的突發事件,首先需要主持人有一個過硬的心理素質,這樣才能穩住,然後反應還得快,才能開動腦筋想出對策。否則,自己先亂套了,自然說出來的話也就一塌糊塗了。

作為普通人,自然不可能像主持人一樣受過專門的訓練。但是,在生活中,這樣的突發情況也是不時出現的,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就要學會隨機應變。

隨機應變能力強的人,遇到困境時經常能自圓其說,補救失誤;也能反擊對方攻勢,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還能應付意外,出色地完成任務。可以說,靈活地說話可以展現一個人的才能和智慧,也能增強一個人的魅力,使自己在人際交往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描寫,劉備寄居曹操籬下,為怕引起曹操的猜疑,實行“韜晦”之計,在自己的住處後園裏種起菜來了。不料曹操和他青梅煮酒論英雄,一語道破他“英雄”的真麵目,劉備驚慌失措,手中筷子不覺落在地下。恰巧這時老天作美,雷聲大作,劉備急中生智,以雷聲巧妙掩飾而過。在這裏,隨機應變的能力救了他。

《三國演義》中表現隨機應變的例子還很多,曹操拔刀行刺董卓,被發覺後借物隨機應變,順勢改為獻刀;曹操馬驚踏農田,靈機一動來了個“割發權代首”等,無不閃爍著隨機應變的智慧之光。

應變是閃爍著才能、機智、膽略之光的高超藝術,沒有統一的模式可循,沒有固定的規律可依。隨機的“機”是多種多樣的:有天時,有地利,有人物,有事件,有情況,有勢態……應變的“變”也是千姿百態的:可以迎難而上,可以另辟蹊徑,可以尋求支援,可以等待時機,可以順水推舟,可以置之不理……究竟如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裏的共同點在於,都需要快速靈活的反應,都需要急中生智和臨場發揮。

應變的能力可以通過後天的鍛煉獲得,它來自一個人廣博的知識,卓越的見識,樂觀的個性,非凡的性格,人情世故的練達,超凡脫俗的洞察判斷能力,是經過長期的生活和工作錘煉而凝成的。

此外,保持鎮定很重要。很多時候,尷尬場合、尷尬局麵的出現,往往就是刹那間的事,或者僅僅就是幾句話的事。如果大驚失色,難以應付,可能就會緊張失措,亂上添亂。但若能在心理上保持平衡和穩定,神色不改、鎮靜自若地麵對出現的問題,就能巧妙機智地應付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