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生活曆練首先為人們提供了某種經曆,這種經曆可能在日後的某一天作為一種才能、一種經曆、一種資本、一個談資,為自己的語言增添魅力。
但是,僅僅將這些經曆原原本本地講述出來,有時候是遠遠不夠的,也未必能體現一個人的口才。這個時候,就需要在事實上的基礎上運用一些技巧,使說出來的話更加好聽。
古時一個考生在考試前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夢見在下雨天,他戴了鬥笠還打傘;第三個夢夢到跟心愛的表妹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著背。第二天一早,考生找到算命先生,讓他解夢。算命先生一聽,連連搖頭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鬥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躺在一張床上,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考生一聽,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店老板感到奇怪,問:“明天不是要考試嗎,你怎麼今天就回去了?”考生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店老板樂了:“我也給你解一下。我倒覺得,你這次不留下來就太可惜了。牆上種菜說明你會高種(中),戴鬥笠打傘說明你有備無患,你跟表妹背靠背躺著,說明你就要翻身了啊!”考生一聽,很有道理,精神為之一振,以積極的心態應試,居然得了個第三名。
同樣的內容用不同的說法來表達,孰優孰劣,結局不言自明。也就是說,同樣的事情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得到的結果就可能是迥然不同的。但無論采取怎樣的方法,都必須以這個事實為基礎,否則,表達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那這些事實從哪裏來呢?答案是從書本上來、從生活中來。
淵博的知識是睿智的象征,它對於演講口才有著神奇的力量。豐富的知識來源於平時持之以恒的一點一滴的學習和積累。“萬丈高樓平地起”、“水滴石穿”、“鐵杵磨成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真正要想提高自己的演講與口才能力,就必須盡可能做到讀萬卷書,識萬般理,平時養成多讀書看報的習慣。
生活是演講口才成功之源,精彩的演講口才源於精彩的生活。演講家蔡朝東的演講《理解萬歲》之所以深深打動千千萬萬聽眾的心,是因為他曾經在炮火紛飛的老山前線出生入死,曾經在陰暗潮濕的貓耳洞忍饑挨餓,曾經目睹無數英勇無畏的軍人為國捐軀的壯烈場麵;而張海迪坎坷的人生經曆和身殘誌堅的強者精神則使她的演說更是具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魅力。因此說,親身經曆的東西最有說服力,也最具感染力。當然,我們每個人不可能都能擁有蔡朝東、張海迪那樣豐富、坎坷的經曆,也難擁有楊利偉那樣獨一無二、充滿神秘感和英雄色彩的經曆。但即使一個平凡人,也可以通過加強生活積累,創造有價值的人生經曆。這裏關鍵是要走出去,積極麵對生活,感受生活,嚐試生活的甜酸苦辣鹹,用眼睛欣賞生活的色彩,用耳朵聆聽生活的聲音,用心靈感受生活的脈動。
精彩的口才需要技巧,但更需要真情實感,所謂“要動心,先關乎情”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感情不可能憑空產生,感情來源於平時的經曆和積累。沒有豐富人生情感閱曆的演員不可能成為出色的演員,同樣沒有豐富情感經曆的人不可能擁有真正出色的口才。真正感人的口才不是表演,而是真情流露!
我們常說生活是個大熔爐,即使你是一塊兒廢鐵,生活也能把你鍛造成好鋼。因此,多向生活學習,多在生活中曆練,就能為自己的口才做好充足的準備,積蓄足夠的力量,備足豐富的談資,插上飛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