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畢福劍——搞怪多端的插科打諢 把話說得通俗易懂也是一種本事(1 / 2)

第六章畢福劍——搞怪多端的插科打諢 把話說得通俗易懂也是一種本事

從很大程度上來說,說話是一次性行為,“說”是一次性的,“聽”也是一次性的,因為不可能同樣的話重複說,也不可能總是重複聽到同樣的話。所以,那種隻要聽一遍就能明白的“說”,肯定是高明的“說”。

那麼,怎樣才能說一遍就讓人聽明白呢?顯然,把話“說”得通俗易懂是一個有效的辦法。

作為主持人來說,一般都受過高等教育,文字功底也還不錯,又受過專門的訓練,能夠把文字組織得很有邏輯和條理,甚至說得很動聽,充分調動觀眾的情緒。但是,觀眾的層次是多樣化的,想要讓所有的觀眾都明白你說的是什麼,就必須把話說得通俗易懂。而且從傳播的角度來講,也是這樣的要求,雖然有字幕等其他輔助手段。

在人們熟知的主持人中,如果說白岩鬆的“說”是書麵語,那畢福劍的“說”就是口語,這也是他展現親和力的重要方法。當然,由於節目性質的不同,措辭等方麵有著很大的區別,但是,通俗易懂才能夠最大化傳遞信息。

看畢福劍主持的節目,他的“說”都是很口語化的,他自己也說,在現實生活中怎麼說話,在舞台上就怎麼說話,而且大多是即興發揮,更決定了他的話是很口語化的。這反而成了他和觀眾拉近關係的辦法,這樣的一個老畢,在觀眾的心目中就是鄰家大叔,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也就變得更加親切。

當然,“說”得口語化隻是通俗易懂的一種手法,除此之外,還有以下一些手法可供借鑒使用:

1打比方。

打比方是我們常用的一種手法,它可以將抽象難懂的事物、概念,用恰當的、相似的東西來比喻,讓人更容易明白。

有記者采訪畢福劍,問道:“畢老師,您看過《演講與口才》雜誌嗎?”畢福劍回答:“看過,非常好。而且,《演講與口才》之於主持人,猶如《新華字典》之於小學生,必不可少而且實用。如果說演講與口才是展示才華的手段,那麼《演講與口才》雜誌就是展示才華的翅膀。”

畢福劍的打比方很貼切,既說明了《演講與口才》對主持人的重要性,而且升華、拓展了其意義和作用。他精妙的打比方,讓即使沒有看過該雜誌的人也能大概了解了。

有位哲學家為了說明“量變足以導致質變”的道理,打了這樣一個非常好的比方:

杭州西湖邊有一座雷峰塔。塔原本高大巍峨,不料迷信的人們認為塔底下壓著妖精白蛇,以為這塔上的磚一定能避邪,就在遊塔時悄悄地挖走一塊,就這樣這個挖那個挖,一年一年地挖,使塔基變得越來越虛弱。終於有一天,就在某位遊人挖走一塊磚後,塔轟然倒塌。注意,這轟然倒掉的一刹那就叫“質變”——因為塔已經變成了廢墟。而人們一塊磚一塊磚地挖磚的過程則是“量變”——雖然量變是在悄悄進行的,但它導致的結果卻足以讓人刮目。

無需更多的語言和解釋,深奧的哲學道理被這個傳神的比方解釋得明白無誤。

2對比。

對比就是將兩種事物或某一事物的兩個方麵放在一起來做比較,這樣做的目的是,誰優誰劣、孰高孰低一目了然。而且,用對比的手法還可以將難懂的東西解釋得通俗易懂。為了解釋什麼是分解法,老師做了如下的說明:

所謂分解法,就是把一個比較遙遠的大目標分解為若幹十分具體的小目標,然後一一完成各個擊破。比如有兩塊長短大小皆一樣的麥田,AB二人將要在這裏比賽收割小麥,看誰割得快,A的做法是,先在麥田裏插了十麵紅旗,每隔三米插一麵,然後開始收割,由於一麵麵旗幟代表著一個個並不遙遠的十分親切的目標。因此始終有一種成功在望的感覺,幹起來總覺得渾身是勁,很快就完成了任務。B的田裏則沒有插小紅旗,就這麼低著頭拚命地割,由於總覺得目標還遠,幹著幹著也就漸漸地有了一種挺無奈的感覺,結果速度慢,失敗了。這說明巧妙的分解的確有用,它的確能使人生活在成功在即的希望之中,既然如此,當我們麵對一個雖然宏偉卻又有點遙遠的大目標時,不妨先來個巧妙的分解,一步步走向小目標,直到朝氣勃勃地奔向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