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王誌——綿裏藏針的連環逼問 他的逼問很犀利
——綿裏藏針的連環逼問這個把“質疑”當作一種追求的男人,總能問出很多尖銳的問題,讓被采訪者措手不及,甚至尷尬沉默;要麼就是連環、犀利的逼問讓對方一不留神就說出了真心話。他知道用什麼手段能夠“打動”對方,所以他的采訪總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他如此形容自己的工作:“采訪就像剝洋蔥,一層又一層剝開,逐漸達到核心;洋蔥還有一種品質,它是有味道的,這種味道對觀眾會產生刺激作用。”他客觀、冷靜、質疑的采訪風格深受觀眾喜愛。
2003年的一場“非典”,讓中國人又一次麵臨重大的災難,有些人為此付出了生命。中央電視台作為國家級電視台對這場災難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其中《麵對麵》節目主持人王誌親赴廣州一線,實地采訪,甚至進入隔離區和醫護人員、病人接觸,為廣大的電視觀眾全方位地展現了“萬眾一心、眾誌成城”抗擊非典的一幕。主持人王誌也因為這次采訪行動,為廣大觀眾所熟知和喜愛,他也因為突出的表現奪得了那一年的“金話筒”獎。
於是,此後的電視熒屏就時常出現一個戴著眼鏡、有倆酒窩、質疑的目光和探詢的身姿的記者,也是主持人。他總能問出很多尖銳的問題,讓被采訪者措手不及,甚至尷尬沉默;要麼就是連環、犀利的逼問讓對方一不留神就說出了真心話。這個人就是王誌,他也逐漸形成了自己客觀、冷靜、質疑的采訪風格。
王誌的提問之所以犀利,這首先是和他質疑的態度密不可分的。他這樣解讀質疑:
質疑是我的一種追求。質疑是什麼呢?它是一種態度,但是它更是一種手段,它把這兩個點聯係起來,把這個過程充分地展示。我喜歡從常識出發。比方說觀眾看到我們這期節目,我們這些常識就是,你來采訪我,你是自願的嗎?還是領導的安排?這就是常識。不要先入為主,這是記者的大忌。隻有通過這種質疑的方式,隻有從反麵,用排除法把所有的疑問都解決之後,我才敢相信這個天是藍的,我才敢相信這個終點它是真實的。
王誌的解讀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記者的素養。我們可以將他的質疑比喻為一個過濾器,一層層不斷過濾,最後就能去除所有的雜質,看清真實的東西。當然,不可否認,這是帶有理想化的,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這是接近真相的有效途徑,甚至是捷徑。
正是因為有這樣質疑的態度,才促使他不斷地探求真相,不斷地想深入對方的內心世界,才不斷地用犀利的提問來剝開一層層的外殼。我們以王誌采訪時任北京市代市長的王岐山那一期節目為例,來分析王誌的犀利逼問。
王誌:你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的最害怕被問的問題是什麼?
王岐山:實際上我們現在最害怕的問題正是我們最需要加強的。現在最重要的是汙染源的切斷,對傳染源的控製……
王誌一上來就提出這樣的問題,既單刀直入,又有點突然襲擊的意思。“最害怕被問的問題”自然就是有所擔心和顧慮的問題,甚至是可能不便於公開的問題。但越是這樣的問題就越是有價值。
王誌:困難在哪兒?
王岐山:主要是現在醫護人員的專業化程度還不是很高。……
“困難在哪兒”既是給對方一個闡述的機會,又是讓對方感到難受的地方。困難自然會有,但老百姓就是要看政府在做什麼,在如何想辦法解決這些困難。這兩個問題提得具體、緊湊,尤其是從新聞發布會入手,從王岐山的講話入手,非常自然地轉入兩個人談話。
王誌:我非常同意你的說法,但現在看來你這個說法幾乎是不可能的……
王岐山:不,現在就一定要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才能贏得這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