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水均益——沉穩冷靜的精妙分析 傾聽也是一種交流(1 / 2)

第十章水均益——沉穩冷靜的精妙分析 傾聽也是一種交流

傾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是口才能力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據美國傳播學家查理·威瓦爾的研究表明,人一天中40%的時間是在傾聽。社會學家蘭金指出,在人們日常的語言交往活動(聽、說、讀、寫)中,聽的時間占45%,說的時間占30%,讀的時間占16%,寫的時間占9%。由此可見,傾聽在交流中的重要性。

可能和很多其他的主持人不太一樣,水均益之所以被人們稱為是“名人圈子裏的‘交際家’”,就是因為他通常需要做很多的高端訪問,訪問的對象都是有世界影響的人物,這就對他的交流和采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記者進行采訪,固然要設計采訪提綱,但是,對方的回答是不受采訪者控製的。采訪者可以引導被采訪者向著自己設定的思路闡述,但這種引導不是生拉硬拽,更不是要求,而應該是一種不著痕跡的過渡。這樣的巧妙過渡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傾聽,隻有懂得傾聽,才能抓住對方談話中的信息,順勢而為、巧妙嫁接……

當然,首先,傾聽是對他人的一種恭敬,一種尊重,一份理解。願意聽表示願意客觀地考慮別人的看法,這會讓說話的人覺得我們很尊重他的意見,有助於建立融洽的關係,彼此接納。

其次,鼓勵對方先開口可以降低談話中的競爭意味。傾聽可以培養開放的氣氛,有助於彼此交換意見。說話的人由於不必擔心競爭的壓力,也可以專心掌握重點,不必忙著為自己的矛盾之處尋找托辭。

第三,對方先提出他的看法,你就有機會在表達自己的意見之前,掌握雙方意見一致之處。傾聽可以使對方更加願意接納你的意見,當你再說話的時候,更容易說服對方。

伊薩克·馬克森采訪過世界上的許多名人,他說許多人不能給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是因為不注意聽別人講話。“他們太關心自己要講的下一句話,而不打開他的耳朵……一些大人物告訴我,他們喜歡善聽者勝於善說者,但是善聽的能力,似乎比其他任何的物質還要少見。”

美國一位資深外交官,曾對周恩來總理在外交活動中注意“傾聽”的風格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說:“凡是親切會見過他的人幾乎都不會忘記他。他身上煥發著一種吸引人的力量。長得英俊固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是使人獲得第一個印象的是眼睛。你會感到他全神貫注於你,他會記住你和你說的話。這是一種使人一見之下頓感親切的罕見的天賦。”

有句話叫“沉默是金”,於是很多人錯誤地以為在交流中隻要保持沉默就表明自己在傾聽。事實上,傾聽不是完全不說話,也不是低頭枯坐,而是需要通過眼神、動作等保持一種交流,這樣的傾聽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注意傾聽的態度。傾聽過程中,關鍵是要做到客觀公正,避免加上自己的主觀意見,避免隻聽片言隻語斷章取義,這就要求我們傾聽時要做到空杯心態,先接受,才能理解。如果一開始就不接受,自然無法理解對方。另一方麵,要有同理心去溝通,即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2使用並觀察肢體語言。

當我們在和人談話的時候,即使我們還沒開口,我們內心的感覺,就已經透過肢體語言清清楚楚地表現出來了。因此,聽話者的態度直接影響著說話者表達態度。同樣的,聽話者可以通過一些肢體語言來鼓勵說話者表達,比如:自然的微笑,不要交叉雙臂,手不要放在臉上,身體稍微前傾,常常看對方的眼睛,點頭等。

3盡量避免打斷對方的談話。

也許對方的談話一開始並沒有進入實質,但也不要急著打斷對方,多耐心地聽聽,給對方理清思路、組織語言的時間,這更能贏得對方的好感。切忌不等對方說完就打斷對方的話做出結論。你應該努力弄懂對方的真實意思,完全把握對方談話的實質。經常打斷別人說話就表示我們不善於聽人說話,個性激進、禮貌不周,很難和人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