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敬一丹——淳樸自然的娓娓道來 言誠意懇,求得總理墨寶(1 / 2)

第十一章敬一丹——淳樸自然的娓娓道來 言誠意懇,求得總理墨寶

她是很多人眼中的“大姐”,永遠都是穿著色調素淡的職業女裝,輔以輕描淡寫的化妝,讓人感覺她全身洋溢著一種令人賞心悅目的韻味——端莊、穩健、質樸、典雅,氣質高貴而不高傲,為人爽朗而又十分坦誠。她不愛張揚,她的坦誠、平和與從容,總是讓她顯得與眾不同;她那柔和的目光,總會讓觀眾感覺到她的慈愛情懷。她始終以一種傾聽和積極交流的姿態麵對觀眾,敘述著她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一切,不經意間將觀眾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住了。

我們在向別人提出某項請求的時候,總是希望對方能夠滿足自己。但是,很多時候,盡管我們非常有誠心和誠意,有時候甚至有些低三下四,結果卻未必都能夠如願。在這裏,人們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在向別人提出請求的時候,以為自己表現得越可憐、越值得同情,就越容易得到別人的給予。事實上,這樣的想法是大謬的。

首先,你是在請求,不是乞憐,也不是請求施舍,所以,不要把自己弄得卑躬屈膝。

其次,你的“裝可憐”未必能夠引起對方的同情,說不定還會引起對方的反感。

最後,你以“裝可憐”的方式得到了滿足,這樣的滿足也是以自己的尊嚴為代價的,得不償失。

所以,要想使提出的請求能夠得到滿足,你就需要在語言上多下工夫,把話說得委婉貼切,富有感情色彩,真正打動對方。

敬一丹是中央電視台著名的主持人,她大度泰然,毫無造作之勢,深受觀眾的喜愛。 1998年10月7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視察了中央電視台,並與台領導和《焦點訪談》節目的編輯、記者進行了座談。交談期間,《焦點訪談》得到了朱總理重要的題詞:“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

朱鎔基總理是反對到處題詞的,那麼,為什麼會對《焦點訪談》例外呢?是因為《焦點訪談》是中央電視台的名牌欄目嗎?真實的原因是,《焦點訪談》的主持人敬一丹言誠意懇,施展高超的口才藝術,求得了總理的墨寶。

在朱鎔基總理視察中央電視台的前一天,中央電視台的有關領導告訴敬一丹:“明天,總理來視察的時候,你要想辦法得到朱總理的題詞。”敬一丹聽了既感到欣喜,又感到多少有些為難。她開始了苦苦思考:“我怎麼向總理提出這個請求才好呢?”

第二天,朱總理在中宣部部長丁關根同誌的陪同下,來到中央電視台。他走進《焦點訪談》節目組演播室,在場的所有人都起立鼓掌,氣氛一下子熱烈起來。朱總理跟大家相互問好之後,坐到主持人常坐的位置上,大家簇擁在他的周圍,七嘴八舌、爭先恐後地與總理交談。一位編導說:“在有魅力的人身上,總有一個場,以前我聽別人這樣說過。我看您身上就有這樣一個場。”朱總理不置可否地笑了。

演播室裏的氣氛更加活躍、和諧,敬一丹感覺這是一個好時機,一個很短暫的、稍縱即逝的時機。於是,她走到朱總理麵前說:“總理,今天演播室裏聚集在您身邊的這二十幾個人隻是《焦點訪談》節目組的十分之一。”總理聽了這話,說:“你們這麼多人啊!”敬一丹接著說:“是的,他們大多數都在外地為采訪而奔波,非常辛苦。他們也非常想到這裏來,想跟您有一個直接的交流,但他們以工作為重,今天沒能到這裏來。您能不能給他們留句話?”敬一丹說得非常誠懇,而且非常婉轉,然後把紙和筆恭恭敬敬地遞到朱總理麵前。總理看一下敬一丹,笑了,接過紙和筆,欣然提筆,寫下“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16個字。總理寫完,全場響起一片掌聲,熱烈的氣氛進入了高潮……

向一位反對題詞的國務院總理請求題詞,這個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敬一丹很順利地完成了。分析敬一丹和朱總理的對話,我們就能從中得出答案:

首先,敬一丹看準了時機。在大家一片和諧、活躍的氣氛中,她提出了請求。由於有之前的談話、交流做鋪墊,大家的情緒都很高漲,氣氛很熱烈,朱總理的情緒也很好。

其次,敬一丹的話說得很婉轉,從介紹情況開始,委婉地導入自己的真實意圖,讓人感到是為大家請命,她可以大膽地提出來。退一步講,即使不能成功,自己也不會感到尷尬。明確了退路和想法,表現自然就更從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