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敬一丹——淳樸自然的娓娓道來 柔軟的言談比強硬的舉止更有力量
有這樣一個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這個寓言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南風法則”,也叫“溫暖法則”。它告訴我們:溫暖勝於嚴寒。在生活中的運用,可以是:真誠待人,將心比心。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啟發了自我反省,使人的行為變為了自覺。
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給人的印象就是一位和善、貼心、知心的鄰家大姐形象。一位主管業務的領導在評價當初的《一丹話題》節目時,曾這樣寫道:“由於年齡的關係,敬一丹比那些更年輕的女主持人似乎少了一點什麼,但同時敬一丹又比她們多了許多東西。”不難看出少的是那份喧囂浮華,多的是紮紮實實的文化內涵。中央傳媒大學一位教授曾這樣評價她:“敬一丹對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感受得很濃很深,可在麵對觀眾時,她又能把事情表達得很平和很清淡。”
一些主持人在主持節目時,總是力求將語言組織得很精彩,結果把握不好,不免流於辭藻的華麗,生硬的說教,尖銳的抨擊,總是讓人在聽到的第一時間就心生別扭,甚至是反感,也就在無形中削減了節目原本應該傳達的意義。而事實上,就像南風法則一樣,溫暖比嚴寒更勝一籌;也就像嚴厲的父親總是篤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結果總是激起孩子更大的逆反心理一樣,很多時候,柔軟的語言要比那些強硬的舉止更能打動人心,激發人的自省意識,從而變成一種自覺行為。
“一丹話題”有一期節目叫《教師流失》,這一節目的結束語是這樣說的:
“我想起小的時候,第一次聽到‘流失’這一詞是在一部科教片裏,記得那部科教片是記錄泥石流的,伴隨著泥石流爆發的可怕的畫麵,我第一次聽到了“流失”這一詞,從此,一聽到這個詞,似乎就有一種不祥之兆。那麼眼前的教師流失對教育來說恐怕也不是一個好兆頭,土壤流失了,秧苗怎麼辦?教師流失了,教育怎麼辦?今天教育搞不好,明天我們的經濟又將怎麼樣呢?冰心老人曾經痛心疾首地說,我們不能坐視堂堂中華民族在21世紀變成文化的沙漠。我想,有的沙漠恐怕也是由綠洲一點一點變成沙漠,綠洲一點一點流失,於是就成了沙漠,從這個意義上說,眼前的教師流失是不是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信號呢?”
這段話既有書麵語言的文采,又有明白曉暢、通俗易懂的口語特點。雖然看起來說的都是大白話,沒有痛心疾首的感慨和憤怒,有的隻是平靜的訴說,平靜的闡述,而這平靜就如同暴風雨欲來前的寧靜、大戰到來前的沉寂,盡管暴風雨和大戰都還沒有來,但這平靜已經讓人們從心底感受到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所以,要想真正打動人心,需要的是和顏悅色的交談,而不是疾言厲色的命令。
有一位中學老師接管了全校最差班班主任的工作,正好趕上學校安排各班級學生參加平整操場的勞動。這個班的學生一向懶惰成性,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地躲在陰涼處聊天,誰也不肯幹活,老師氣得又批評又命令,但學生們誰也不理他那一套。
後來老師實在沒有辦法就請來了教導主任,教導主任和老師的處事方法完全不一樣,他到了以後問學生們:“我知道你們並不是怕幹活,是因為太熱了吧?”學生們當然誰也不願承認自己懶惰,就七嘴八舌說,“天氣太熱了。”主任又說:“既然是這樣,那就等到太陽下山再幹活吧,你們現在可以痛痛快快地先玩一會兒。”學生一聽自然就高興了。這時主任又給他們拿來許多冰鎮礦泉水解暑。在說說笑笑的玩樂中,學生接受了主任的說服,不等太陽落山就開始愉快地勞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