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柴靜——冷靜敏銳的平和講述 平靜中的透徹心底
她有一顆熾熱的扶持弱者的心靈。她氣質優雅,而又鋒芒畢露,因其飄逸而明慧的氣質,敏銳得讓人驚詫,堅定得讓人心疼。在她的采訪中,既有火柴燃燒時的激情,也有不失安靜的溫婉。出現在采訪現場的她,總是微微偏著頭,一臉的認真和柔情,話語是輕柔的,但是充滿了力量,從她的整個形體和眼神中,你能夠看到她對當事人的關懷勝過對事件的關心。她關注新聞背後的“人”,所以她的新聞中有柔情。她衝鋒在第一線,用心聆聽每一個聲音。她被人稱為“新聞女俠”。
俗話說“有理不在聲高”,很多時候,平靜的話語更能透出一種直射的力量,一種能夠穿透任何阻礙的力量。
說話要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情感,但卻不是靠聲高來實現的,而是靠語氣的得體來取勝。雖然說“理直”就“氣壯”,但有理也要有禮,有理再加上得體的語氣,才會收到良好效果。所以,把握好說話語氣的分寸,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
很多人熱衷於演講中的慷慨激昂、高亢豪邁,這固然能夠引起聽眾的注意,激發聽眾的思考,但未必是最好的演講方式。我們說痛到極致不是失聲痛哭,而是欲哭無淚,很多時候,“無聲”比“有聲”更震撼人心。所以,娓娓道來、絮絮講述,讓事件本身的力量來打動人心,未嚐不是一件快事。
中央電視台著名記者、主持人柴靜因在2003年深入一線報道非典而廣為人知、深受喜愛。節目中的她是冷靜客觀的,她有一顆熾熱的扶持弱者的心靈。她氣質優雅,而又鋒芒畢露。柴靜介紹自己時這麼說:“我是柴靜,火柴的柴,安靜的靜。”柴靜因其飄逸而明慧的氣質,敏銳得讓人驚詫,堅定得讓人心疼。
在她的采訪中,既有火柴燃燒時的激情,也有不失安靜的溫婉。感性中蘊含理性,理性中不失感性。
2009年8月29日,首都女記協演講大賽中,柴靜以《認識的人,了解的事》主題演講榮獲特等獎。她的演講沒有高亢激昂,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大聲疾呼,沒有慷慨悲壯,甚至連表明態度和決心的話都找不到一句。但是,她的話語和聲音就像身邊靜靜流淌的小河,看起來微不足道,卻實實在在地滋養著兩岸的青草和莊稼。她的娓娓道來,讓每一位聽眾都能感受到那樸實、平靜中閃耀著的智慧和力量的光芒。下麵是她演講的全文:
10年前在從拉薩飛回北京的飛機上,我的身邊坐了一個50多歲的女人,她是30年前去援藏的,這是她第一次因為治病要離開(拉薩回)北京。下了飛機下著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的一個旅店裏頭,過了一個星期我去看她,她說她的病已經確診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後她指了一下床頭的一個箱子,她說,如果我回不去的話,你幫我保存這個。這是她30年當中走遍青藏各地,跟各種人——官員、漢人、喇嘛、三陪女交談的記錄,她沒有任何職業身份,也知道這些東西不能發表,她隻是說100年之後如果有人看到的話,會知道今天的西藏發生了什麼。這個人姓熊,拉薩一中的女教師。
5年前我采訪了一個人,這個人在火車上買了一瓶一塊五毛錢的水,然後他問列車員要發票,列車員樂了,說我們火車上自古就沒有發票。然後這個人把鐵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說人們在強大的力量麵前總是選擇服從,但是今天如果我們放棄了一塊五毛錢的發票,明天我們就有可能被迫放棄我們的土地權、財產權和生命的安全,權利如果不用來爭取的話,權利就隻是一張紙。他後來贏了一場官司,我以為他會跟鐵道部結下梁子,結果他上了火車之後在餐車要了一份飯,列車長親自把這份飯菜端到他麵前說,您是現在要發票呢,還是吃完之後我再給您送過來?我問他,你靠什麼贏得尊重,他說,我靠我為我的權利所做的鬥爭。這個人名叫郝勁鬆,34歲的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