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認識一個人,我們在一起吃飯,這個60多歲的男人說起豐台區的一所民工小學被強製拆遷的事,他說所有的孩子靠在牆上哭。說到這兒的時候,他也動感情了,然後他從褲兜裏麵掏出一塊皺皺巴巴的藍布手絹擦擦眼睛。這個人18歲的時候當大隊出納,後來當教授、當官員,他說他所有做這些事的目的隻是他想給農民做一點事兒,他在我的采訪中說到,征地問題給農民的不是價格隻是補償,這個分配機製極不合理,這個問題的根源不僅出在《土地管理法》,還出在1982年的憲法修正案。在審這個節目的時候,我的領導說了一句話,他說這個人就算說的再尖銳我們也能播,我說為什麼,他說因為他特別真誠。這個人叫陳錫文,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7年前,我問過一個老人,我說你的一生也經曆過很多的挫折,你靠什麼來保持你年輕時候的情懷?他跟我講有一年他去河北視察,沒有走當地安排的路線,然後在路邊發現了一個老農民,旁邊放著一副棺材,他就下車去看,那個老農民說因為太窮了沒錢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來賣,這個老人就給了他500塊錢讓他回家。他說我講這個故事給你聽是要告訴你,中國大地上的事情是無窮無盡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執著。這個人叫溫家寶,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
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的,它由這些人創造並且決定。隻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去捍衛自己憲法權利的人,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隻有一個國家擁有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為祖國驕傲;隻有一個國家能珍重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有信心讓明天更好。
看過柴靜采訪的人可能都會有一種感覺:她很瘦弱,但是她的力量無處不在。她的節目總是給人一種力量,讓人熱血沸騰,盡管她說得很平靜。但她的這種平靜就像爆發前一刻的凝聚,所有的力量彙聚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合力。盡管它沒有爆發,但是你已經感覺到了山雨欲來時滿樓的風。
一些時候,人們總是試圖通過故事告訴聽眾更多,但是往往過多的講述反而削弱了故事本身的力量。我們常說“事實勝於雄辯”,再有魅力和邏輯的語言,都不如擺在麵前的事實更有說服力。所以,如果不能錦上添花,那就不要畫蛇添足,把事實擺出來就可以了。
當然,講述事實,為了盡可能真地還原事實,就要求講述者的語言必須精煉、簡潔,而不是囉嗦、拖泥帶水。如果一個故事很多人用100個字能夠敘述清楚,而你隻用50個字,甚至更少的字說清楚,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柴靜的演講還給我們一個啟示,那就是與其擺事實、講道理,長篇大論,還不如選取不同角度、不同領域的典型的人和事,就像剖開每一個人和事的橫斷麵一樣,不用一層層去剝,也能將它的結構看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