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柴靜——冷靜敏銳的平和講述 小女子的“冷眼旁觀”(1 / 2)

第十三章柴靜——冷靜敏銳的平和講述 小女子的“冷眼旁觀”

所謂“無招勝有招”,很多時候,技巧總是戴著目的和不真實的假麵,讓人們無法洞察,無法感知每一個表情,於是,心與心之間從一開始就築起了高牆,隔閡從一開始就形成了。所以,不要去套別人的話,不要試圖掌控別人,你需要掌控的隻是談話的思路和主動,否則,你不會得到哪怕一句真心話。

尤其是和陌生人交談,由於所掌握的對方的情況有限,甚至一無所知,所以,任何的技巧都是虛偽的,都是蒼白無力的。隻有傾聽,做一個旁觀者,做一個沒有目的的旁觀者,才能用心和對方交流,而這才是拉近彼此距離的最好辦法。

真正懂得說服別人的人,更加懂得“不說”,與別人談話的時候,要集中注意力,聽取對方的觀點。傾聽對方的觀點是傳遞自己的尊重的一個重要信號。不要急於證明自己是正確的,人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急於表白自己的觀點。

作為一個記者,麵對陌生的采訪對象,想要達到采訪的目的,事先的準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當事人的心是很敏感的,稍有風吹草動,他們馬上就緊閉城門,再想打開就不那麼容易了。著名記者、主持人柴靜是大家熟悉和喜愛的,看過她的節目的人都會深深地為那位瘦弱卻又時刻充滿力量的女子所打動。

出現在采訪現場的她,總是微微偏著頭,一臉的認真和柔情,話語是輕柔的,但是充滿了力量,從她的整個形體和眼神中,你能夠看到她對當事人的關懷勝過對事件的關心。也許,正是這樣的姿態,讓她能走進很多當事人的心裏,探尋他們的內心世界。

2001年,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評論部副主任陳虻約柴靜見麵,聊天中,問了柴靜一個問題:“如果讓你做新聞,你關心的是什麼?”柴靜說:“我關心的是新聞當中的人。”之後,陳氓對柴靜說,其實柴靜沒有什麼經驗,但她的思維有個性,正是他們需要的主持人,一個與別人說話方式不同的主持人。

柴靜在文章中說:采訪的時候,我總是習慣性地身體前傾,這是一種發自心靈的傾聽姿態。傾聽,我可以更貼近被訪者的內心,新聞的背後是心靈。消除芥蒂,建立一種信任,而且更具有人文色彩。

無論對怎樣的采訪對象,我都十分重視傾聽。傾聽讓事件的展現更趨於真實,也讓觀眾有了獨立判斷的依據。

這是柴靜關於自己采訪中“傾聽”的描述,正是她的這種傾聽和“冷眼旁觀”,讓她總是在采訪中盡可能地讓當事人傾訴,來還原事情的本來麵目,也才能更加客觀地看待和判斷,得到盡可能的一種真實。我們可以通過《新聞調查》節目《雙城的創傷》的采訪片段來感受一下她的這種特點:

服毒自殺女孩苗苗的表弟拘謹地坐著,剪影中緊張的肢體透露出內心的痛苦和不安。柴靜身體前傾,輕聲地提問。

柴靜:你自己心裏有疑問嗎?

苗苗表弟:有。

柴靜:那你去問誰呢?

苗苗表弟:問自己。

柴靜:沒法去問大人嗎?

苗苗表弟:是。

柴靜:你覺得這件事他們不能給你解釋嗎?

苗苗表弟:不相信他們的解釋。

柴靜:那你自己能回答得了自己嗎?

苗苗表弟:回答不了。

柴靜:你回答不了自己的時候,心裏會覺得難受嗎?

苗苗表弟:難受。

柴靜:難受怎麼辦?

這時,男孩已經淚流滿麵,哽咽著說不下去。柴靜蹲下身去,用手拭去男孩的淚水,片刻的沉默之後,柴靜繼續發問。

柴靜:你在心裏跟你姐姐說過話嗎?

苗苗表弟:說過。

柴靜:你跟她說什麼呢?

苗苗表弟:(男孩抽噎著)你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