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柴靜——冷靜敏銳的平和講述 硬新聞下的柔情
在人們的印象中,記者就是專門揭露黑暗、曝光醜惡的。不可否認,這確實是記者的職責之一。或者更確切地說,記者的職責是客觀地報道新聞事實。因了這種印象,人們就以為記者是鐵麵無私的,是沒有人情味的,甚至是油鹽不進的。
事實上,無論是報道好人好事,還是揭露醜惡黑暗,記者麵對的都是新聞事件中的人。隻有和這些身處新聞事件中的人更好地交流,才能盡可能地揭開事實真相。從職責出發,記者應該在這其中保持絕對的客觀中立,不摻雜任何的私人感情,才能給大家呈現一個最接近事實的新聞。但是,這是很難做到的。
麵對新聞事件中的人,要想打開他們的心門,讓他們將真實的心裏話講出來,就需要感情的交流。首先,以尊重為前提;其次,站在對方的立場;最後,保持盡可能的客觀。
《新聞調查》節目的記者、主持人柴靜作為一個出鏡記者,關注的都是引起很大社會轟動、震動的新聞事件,和許許多多的當事人打過交道,她幾乎都能取得當事人的信任,和他們進行麵對麵的交談。而這一切,都得益於她硬新聞下的柔情。
中央電視台10套的《人物》欄目做過一期柴靜的專訪,對柴靜有這樣的描述:
柴靜是《新聞調查》欄目代號為“小虎隊”的報道組組長,這個組拍攝的節目74%的選題涉及曝光社會問題和關注社會的邊緣人群,在這些節目裏,鏡頭中的柴靜,38%的時間低下身去傾聽弱者的傾訴,62%的時間挺身而出,與黑暗勢力交鋒。因此,有人送給她一個“新聞女俠”的稱呼。
在我們看到的240多次采訪中,女性柔情風格的采訪方式是她標誌性的采訪方式;
在我們看到的156次采訪中,柴靜使用手的次數為138次;
在我們看到的213次采訪裏,柴靜的身體與地麵呈45度傾角,她與采訪對象距離最近的一次是10厘米;
在我們看到的169次采訪中,柴靜流露出關切的眼神156次;
在我們看到的182次采訪中,柴靜的聲音平均為20分貝。這個聲音在在做廣播時,被長沙聽眾稱為“長沙夜空唯一的安慰”;
在我們看到的124次采訪中,柴靜曾116次笑著問出了2320個尖銳的問題,有人因此稱她為“溫柔殺手”。
……
這就是柴靜所有采訪的姿勢,也正是這些姿勢共同營造了一個詞——柔情。事實上,這些姿勢並不是刻意的設計和擺弄,而是從認識和內心出發的一種情感需要。她說:
“采訪是一種懂得,你在什麼地方聽,在什麼地方皺眉,什麼時候眼神專注,其實就夠了。”
“我用這樣的方法,我想傳達的是,‘嗯,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而且我想這種難過一定很深,你是否願意說給我聽一聽’。”
這些簡單的語言,看起來簡單,沒有徹悟和蛻變是很難做到的,或者很難恰如其分地做好的。所謂“最高明的技巧”實際上就是沒有技巧,而是一種感情的互通和互動。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