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柴靜——冷靜敏銳的平和講述 少說“你”也少說“我”(1 / 2)

第十三章柴靜——冷靜敏銳的平和講述 少說“你”也少說“我”

每個人說話都離不開人稱代詞,就是“我”、“你”、“他”(“她”)、“我們”、“你們”、“他(她)們”等。不同的人稱代詞所指代的對象是不同的,同樣的,不同的人稱代詞表達的意思也是不同的。

比如:有的人一開口說話,總是喜歡以“我”開頭,如,“我認為……”“我覺得……”“我想……”“我懂!”“我會做。”這樣的話總是在不斷地強調自我,於是就變成了一種排斥,讓聽著的對方感受到了一種以自我為中心、自大、不謙虛、喜歡炫耀的感覺。

比如:有的人說話總是喜歡說“你”怎樣怎樣,如,“你過來!”“你擋著我了!”“你怎麼能這樣呢?”“你還知道什麼呀!”這樣的“你”讓對方感受到了一種類似於指責、埋怨,總之是很不舒服的感覺。對方感受不到你的尊重,感受到的是你愛擺架子。“你”字一出口,在心理學上講,首先已在稱呼上把自己和對方定位為一個對立的關係上,那麼你的社會交際還可能成功嗎?

還比如:有的人說話總喜歡說“他(她)”如何如何,如,“她很愛打扮。”“他總是很早起床。”“她愛到處搬弄是非!”無論你要表達的是讚美還是貶低,這樣的說話方式傳遞出來的意思都是一種負麵影響,都會引起聽者的反感。因為首先隨意地談論或評價別人就是一件很不禮貌的事情,也顯得你很膚淺。背後道人短長本就是做人處世的大忌,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自然更不可取,即使是說別人的好話,有時候也難免給自己帶來麻煩。如果你在甲麵前誇乙哪方麵如何如何優秀,甲心裏也許會認為你表麵上在誇乙,其實是在諷刺甲自己這方麵做得不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還有一種可能,你在甲麵前說乙的好處,而乙碰巧得罪過甲,你說甲怎麼看你呢?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厭煩的行為時說:“一個滿嘴是‘我’的人,一個隨時隨地說‘我’的人,一個獨占‘我’字的人一定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的確,在人際交往中,“我”字講得過多,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我的印象。因此,會說話的人,在與人說話時,總會避開“我”字,更多地使用“您”或“我們”等字眼。因為與你更喜歡談論自己一樣,對方也更喜歡聽到與他們有關的話,有時候,即使像“你從哪裏來”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也說明你對別人感興趣,從而贏得對方的好感。

避免以自我為中心的好辦法是將“我”改成“我們”,這樣就避免了築起交流的屏障,讓對方感受到了尊重,激發他的責任意識。

俄國十月革命剛剛勝利的時候,許多農民懷著對沙皇的刻骨仇恨,堅決要求燒掉沙皇住過的宮殿。別人做了許多工作,農民都置之不理,非燒不可。最後,列寧親自出麵做說服工作。列寧對農民說:“燒房子可以。在燒房子之前,我們大家一起來思考幾個問題可以不可以?”“當然可以。”列寧問道:“沙皇住的房子是誰造的?”農民說:“是我們造的。”列寧又問:“我們自己造的房子,不讓沙皇住,讓我們自己的代表住好不好?”農民齊聲回答:“好!”列寧再問:“那麼這房子我們還要不要燒呢?”農民覺得列寧講得好,同意不燒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