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像一座橋,一座連接彼此心靈的橋,你可以到達我心裏,我也可以到達你心裏,彼此之間沒有障礙,沒有高低不同,這就是尊重心理的滿足。
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在占便宜的時候強調“我”,而在承擔責任的時候就變成“我們”。
農夫甲和農夫乙忙完了田裏的工作,一起回家。他們走在路上,農夫甲忽然發現地上有一把斧頭,就跑過去撿起那把斧頭。他說:“我發現的這把斧頭還挺新啊!”就想帶回家占為己有。農夫乙雖然不讚同對方的做法,但是並沒有阻止。他們兩個繼續往前走。過了一會兒,遺失斧頭的人遠遠地看見農夫甲的手上拿著他的斧頭,就匆匆忙忙地追上來,眼看對方就要追上來了,這時候農夫甲很緊張地看農夫乙一眼,然後說:“怎麼辦?這下子我們就要被他捉到了。”農夫乙聽他這麼一說,知道甲想把責任歸咎到兩個人身上。於是農夫乙就很嚴肅地對農夫甲說:“你說錯了,剛才你說斧頭是你發現的,現在人家追來了,你就應該說‘我快被他捉到了’,而不是說‘我們快被他捉到了’。”
很顯然,這時候說“我們”是別有用心的,目的是把別人也拉下水。我們說“我們”可以拉平彼此的地位和感受,但反麵的作用則變成了一種裹脅。我們需要的是前者,摒棄的是後者。
還有一些人,在和別人說話的時候,總會說“‘咱爸’‘咱媽’怎麼樣”之類的話。這樣的話乍聽起來好像很熱乎,其實已經熱乎過頭了,讓人感覺到了做作和摻假的東西,這就是過度了。
少說“你”是因為“你”缺乏一種尊重,從禮節上來說也是不可取的。“你怎樣怎樣”,潛台詞就是“我要你怎樣怎樣”,這完全是一種擺臭架子的行為,顯然是不受人待見的。很多時候,如果非要說“你”,我們可以用“您”來代替,這樣,至少從禮節上讓對方感受到了尊重。
當然,在用“你”的地方用“我們”代替,也等於是將雙方“捆”在了一起,作為一個戰線上的同誌,自然關係就能進一步了。
少說“他(她)”也是同樣的道理。其實,當你說“你怎樣怎樣”“他(她)怎樣怎樣”的時候,你就已經將自己和他人劃分成了兩個陣營,站到了對方的對立麵。一個站到對立麵的人,就算不是敵人,也不會是朋友。所謂“道不同不相與謀”,不在一條戰壕裏,怎麼可能心往一處想呢?所以,要想打動對方,就要先和對方站到一起。
其實,在和對方交談時,“你(們)”、“我(們)”、“他(她們)”這樣的人稱代詞是避免不了的,所以,不要為了避免而避免,那樣反而顯得生硬,還不如大大方方地用,隻是要注意你的感情,要讓對方感覺到尊重。著名主持人柴靜的采訪,也會用到很多這樣的人稱代詞,但是一方麵她會盡量避免,另一方麵,也是更主要的,她會更加注意感情的運用,所以一樣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