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張越——優雅知性的侃侃而談 知性而特立獨行
“知性”成為近年來女性追求的一種美。所謂“知性”,就是有文化、有內涵、有修養的美麗女性。知性是一種內在的文化涵養自然發出的外在氣質,說白了就是讓人拿眼睛一看就覺得此人有文化有內涵的氣質。
知性女性,是那種成熟、理性、睿智、大氣的女子,她們通常都在事業上有很好的發展,但又不同於世俗意義的女強人,她們充滿知性的柔和魅力,感情豐富,清楚自己需要什麼。
如果非要給“知性”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可以借用《中國青年報》一篇文章的說法:“知性”一詞,似乎總與女性並用,男人總是要麼失之於粗糙,要麼理智有餘感情不足。那就女性而言,年齡太小不行,沒有閱曆的支撐;太大也不行,容易受過去經曆的限製;文化程度低了不行,沒有“知”,“知識”的“知”;文化程度太高也不行,好擺架子,沒有“性”,“性感”的“性”;經曆太順的不行,沒有磨礪後的沉澱;經曆太坎坷的也不行,怨婦招人嫌。這樣看來,真正的知性女子不會多。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張越就是這樣為數很少的“知性”女性中的一位。
看過張越節目的觀眾都會被她的自信和沉穩所打動。她的談話像是滲入人心的一灣清流,可以讓人有一種貼近自然的感受。她平和自然而又合乎情理,不帶有任何的虛偽和名利。
張越從小就進行了大量的閱讀,盡管她可能對其中的內容一知半解,但並不妨礙她從中領略生活中所沒有的刺激和絢麗。在懵懵懂懂的閱讀中,張越接觸到了很多中外優秀文學名著,如《基督山伯爵》、《福爾摩斯探案集》等。
這樣大量的閱讀,也為她日後思想的成熟和拓展奠定了基礎。她說:
“年輕的時候我有很激進的一麵。就是當看到人和事的時候,總用自己的標準來判斷它,自以為是,並且洋洋自得,很容易給人家下判斷,還認為那叫有原則。其實,那時候的生活是虛假的,隻是在書中理解生活,也隻是了解都市年輕人這個小圈子裏麵的是與非……”
喜歡看,就一定喜歡說。喜愛閱讀的張越在自己半懂不懂的情況下,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閱讀的故事將給別的小朋友聽,就這樣,她講完了很多世界名著。她的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當別的孩子在滿街瘋玩的時候,她已經因為會講故事而被小孩子們圍在中間,找到了受歡迎的感覺。
知識的滋養讓張越的訪談彰顯了深厚的底蘊和人性的魅力。在談到創辦《張越訪談》的初衷時,主持人張越說:
“當時我要去采訪一個深圳廣播電台的著名主持人胡曉梅,做那期節目的時候,我跑到深圳的火車站,看那些人流,在火車站公共廁所裏,看廁所牆和門上寫的字,我發現我對那每一個寫字的人可能更感興趣,他經曆了什麼?我當時就覺得我被什麼東西打動了。”
於是,她的節目將觸角伸向那些在矛盾和困惑中掙紮的小人物,記錄“每張臉孔背後的故事”。
她的訪談從保護嘉賓的人文關懷出發,真切地在做著這一切,而不是挖掘對方的隱私來吸引人們的眼球。她說:
“做電視要習慣為保護嘉賓而損失或者放棄一期好節目的遺憾,節目質量遠不如一個人的安危禍福更重要。”
避免功利性,還表現在極力避免對於選題的炒作和選題本身的功利性。張越說:
“我們的訪談從一開始就不接受帶有任何直接利益目的的嘉賓。至於有人通過上節目,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那也隻能算是訪談的副產品。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希望每一個來上節目的嘉賓,能獲得那種不能直接換成利益,往往又是肉眼看不見,個人心理狀態真正往好裏改善的趨勢。”
靠一檔訪談節目而徹底改變人生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張越訪談”的目的是為嘉賓提供一個傾訴精神困境和抒發情感的平台。
當然,這個平台是用語言建立起來的,更是用思想和心靈搭建的,所以,任何華麗的形式都無法做到這一點。於是,我們經常看到張越的訪談是在田埂邊、炕頭上、青燈下、小河邊完成的。隻要能夠完成心靈的溝通,地點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