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從巴結到大開殺戒——魏忠賢和他的死敵東林黨的邪正之鬥 4.孫慎行等被定為紅丸案罪魁禍首(1 / 3)

第七章 從巴結到大開殺戒——魏忠賢和他的死敵東林黨的邪正之鬥 4.孫慎行等被定為紅丸案罪魁禍首

在天啟六年的《三朝要典》中,孫慎行、張向達、薛文周、張慎言、周希令、沈惟炳被魏忠賢列定為紅丸案的罪魁禍首。

熹宗朱由校繼位後,孫慎行曾被召回,拜為禮部尚書。

天啟二年(1622年) 四月,紅丸案已經過去一年多了,關於紅丸案的爭論再一起興起。

耿直的禮部尚書孫慎行要求追究李可灼奉獻紅丸的事,並斥責方從哲為謀害君王的逆賊,把進藥的責任全部算到了方從哲頭上。又稱方從哲與鄭貴妃相互勾結,裏應外合。

為此,孫慎行要求懲辦方從哲。

孫慎行上疏言道:

先帝突然駕崩,雖說是患病而亡,實際上是因為醫官用藥不慎而造成的。臣從邸報中得知,鴻臚寺丞李可灼的紅丸是首輔方從哲所進,那李可灼並不是太醫,紅丸也不知是什麼藥,他竟敢冒然進呈。相傳春秋時,許悼公吃了世子進獻的藥後,突然死亡,世子立即自殺,既使這樣,史書《春秋》中還是將許悼公之死寫為“弑殺”。那麼,方從哲應該如何自處呢?他應該立即拔劍自裁以謝先帝,這是履行道義的最上策;或者全家坐在蒿席之上,等待刑部官員逮捕,這是履行道義的次等。可是方從哲竟悍然不顧,等到舉朝共同攻擊李可灼時,方從哲僅僅令他回籍調理,這難道不是因為他自己確實推薦了李可灼,恐怕與其同罪嗎?臣認為方從哲縱然沒有弑殺先帝之心,但卻做了弑殺先帝之事,想推卸弑君之名,卻難以推卸弑君之實。《實錄》之中即使要替君父隱諱,也不敢不直書:“方從哲連進兩粒藥丸,須臾之間,皇帝駕崩。”方從哲恐怕有一百張嘴也沒辦法向天下後世解釋。

然而,方從哲的罪過還遠遠不止此。此前就有皇貴妃想當皇後之事。自古以來,還沒有過天子駕崩而又立皇後的,要不是禮部官員反對,言官們據理力爭,不是要給國家留下禍患嗎?繼此之後,又有給皇祖(神宗)定諡號為恭皇帝的事。考察晉、隋、周、宋各朝,其末世亡國之君都被諡為“恭”,將“恭”加於皇祖,難道真是他方從哲不學無術嗎?實際上他是在詛咒君主和國家,將大明天子等同於亡國之主,他這是何居心?再後又有李選侍垂簾聽政之事,若不是九卿和台諫官員極力堅持,請選侍移居別宮,李選侍一朝得誌,陛下您幾乎都沒有立足之地了。聽說當時方從哲遲遲不表態,科臣催促他,他則說遲緩數日也沒什麼危害。任憑婦人、閹寺放縱橫逆,竟忍心讓君父處於危險的境地,這是作為大臣應當做的嗎?

臣在禮部,所以還是說禮。方從哲罪惡滔天,萬無可生之路。其他如督戰誤國,欺罔聖上,徇私舞弊,放縱性情,蔑視法度等等觸犯天下名義,釀成國家禍患的事,臣不能一一曆數。陛下應立即討伐此賊,洗雪不共戴天之仇,並請立即誅殺李可灼,以泄神人之共憤。

“孫大人所言極是,分析得透徹呀!”都禦史鄒元標讚同孫慎行的奏疏。

當時朝中上下都憎惡方從哲,孫慎行的奏論雖然過於苛刻,但大家都認為他說的正確。

“舊任首輔(方從哲)素來忠誠謹慎,李可灼進藥本是先帝的旨意,愛卿之言雖出於忠愛,但所列諸事多屬傳聞。貴妃進封、李選侍移宮,當日九卿、台諫諸官員都是親眼所見,應當據實會奏,以釋君臣之疑。”熹宗見群臣議論紛紛,連忙出來解釋,一者為了皇家顏麵,二來也為了平息眾議。

見朱由校出來解釋,方從哲也連忙上疏為自己申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