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定義價值投資 價值投資的七大簡化原則
原則一:逢低買進資產。逢低買進資產就如同消費者低價買進商品的道理一樣。在消費觀念上,一切耐用和非耐用生活消費品,隻要是價格下降,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認為商品正在變得“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了。在超級市場裏,隻要宣傳今天某樣(些)商品在降價,作為顧客的你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去買一些,甚至多買一些,以備以後不虞之需。消費者還有一個消費原則是,一旦某商品價格低於自我設定的公平價值,他也會去購買。比如,人們可能排斥24袋包裝、標價為30元的袋裝蒙牛牛奶,然而一旦價格大幅調降至20元,他很快就會在心中衡量出這一價格已進入自己認定的價值區間,因而會去踴躍購買。這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市場搶購現象背後的真正原因。
價值投資法遵循的第一法則是逢低買入投資標的。這一投資原則和我們上述的消費原則毫無兩致。不論是購買超市的商品,還是投資資本市場的金塊、外彙、債券和股票,都應盡可能低價買進,使每一塊錢的投資價值最大化。當然,正確評估消費品價值是一件困難的事,市場中沒有幾個顧客能計算出一瓶潘婷洗發露或一輛Polo汽車的真正價值,因為這些商品除了有有形的價值外,還有無形的價值。然而,評估一支股票就相對容易得多,因為它們的價值是可以準確計算出來的,隻要計算工具得當,信息透明,投資人便可以計算出一家公司的真正價值,這就使得投資人在逢低買進時要比消費者決策購買一件商品的準確性來得相對更高。而且股市價格隨時在變化,投資人有更多低價買進股票的機會。如果某公司股票每股價值隻有10元,而現在股價卻在15元,那就根本不值得投資人去理會它,除非該股價跌至5~7元,甚至更低,投資者才會開始進場波段買入。價值投資者深信,股價被市場低估的情形隻是暫時的,總會有結束時,市場早晚將發現這種價值低估現象,並把低估的股價提高到一個合理價位。逢低買進的理由很簡單:增加潛在利潤。
原則二:塑造價值概念。投資人要麵對的最重要工作就是評估購進資產的時機和價格是否最為恰當。由於大多數股票投資人都沒有一套完整的評估資產方法,他們也很少會在購買股票之前去評估公司價值,他們買賣股票的決策完全依賴於K線圖和技術指標,有的則是聽報紙介紹,或在電視的財經頻道裏聽某位分析師推薦。還有一些人買股票是因為看到公司分息、股利提高或股價在過去一兩周內創出新高而匆忙購進。更離奇的是,還有不少投資人是某一天走在路上無意間聽到兩個人在說某個股票要大漲,於是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買進該隻股票。更令人不解的是,很多投資人花在購物和整理房間上的時間都要比決定購買股票的時間長,殊不知後者的重要性遠比前者大。
投資若要成功,就必先做好功課。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世紀以來所有偉大的投資大師,沒有一個是以技術圖表和憑空臆測來累積他們財富的,可以說,他們今天的成就最主要還得歸功於他們在投資前所做的分析研究。在持有一家公司股票之前,他們必然會了解有關這家公司的所有運營和財務狀況,包括經營產業環境、公司潛力等,最後再根據評估結果製訂出是否要買進股票的可行性企劃來。不這樣做而盲目投資,其結果無疑於擲骰子一般,一旦把投機引入投資交易過程,盡管買進的股票偶爾也能大撈一把,但這種獲利隻能算是運氣,而不能稱為價值投資。
評估一家公司,要求可以很嚴格,也可以很寬鬆。據說,巴菲特能在20分鍾內即可知道其研究的公司是否值得投資。他使用的投資方法相當嚴格,平均每100家公司中有99家即在短時間內被淘汰出局;而一旦當他瞄準上了幾個潛在投資機會,巴菲特可能就會花上幾天甚至幾星期時間來進行詳細調研,以佐證自己先前的直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