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定義價值投資 市場效率論的投資誤導性(3 / 3)

階段七:賣壓白熱化,股價加速下跌,投資人再度陷入悲觀境地。然而,他們依然不關心股票背後的公司內在價值,似乎也全然不在意股價的連番大跌正在日益接近股票的內在價值,他們唯一焦慮的是每時每刻都在被侵蝕、流失的賬麵獲利,並想著為避免認賠而尋求一條殺出重圍的機會。這時候,股票交易價格常常甚至低過公司的內在價值。

我們成百上千次地看到過類似的循環模式在不斷上演,有時完成這一循環需要數年,有時卻隻要幾個月甚至更短時間。最不尋常的是投資人並未因此總結學習使自己的投資行為變得聰明一點,到了下次循環開始時,他們在另一隻或另一類股票上依然如法炮製,重蹈過去操作的覆轍。

6、行為財務學的研究給我們從心理學角度提供了市場是否有效率的有力依據,即人們在在處理財務時常犯許多愚蠢的錯誤並且做出不合邏輯的假設。美國學院派學者莫爾.泰勒(Mooer Talor)深入挖掘心理學概念,進而解釋人們思考中非理性部分,它們包括:

許多心理學研究都指出,投資人的誤判通常發生在他們過分自信的時候。如果你對一群駕駛員做問卷調查,問他們是否認為自己的開車技術優於別人,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說他們是最優秀的駕駛者,相對地也留下了到底誰是最差駕駛者的問題。再舉另一個醫學方麵的例子。一般來說,醫生都相信他們有90%的信心能夠治愈自己的病人,但事實表明他們的成功概率隻有50%。

其實自信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但過分自信則另當別論。當投資人在處理個人財務事宜時,過分自信就特別具有殺傷力。過分自信的投資人不僅會做出愚蠢的決定,同時也對整個市場產生影響力,因為這個市場就是由這些自信或不自信的投資人個體組合而成的。

通常,投資人在市場上都喜歡表現出高度自信,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比其他人來的更聰明,可以獨具慧眼地挑選會賺錢、會生金蛋的股票,或者在決定買基金時挑選到可以擊敗大盤的基金經理人。他們傾向於掌握不同於其他投資者更多的市場信息,高估自己的操作知識和技能。他們中有的還將這份自信在網絡或其它媒體加以散布,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而對那些不符合自身預期的信息則嗤之以鼻。他們會去思考隨手可得的信息,而不去收集鮮有人獲得的更深入、更細節的信息。他們熱衷於市場的小道消息,以此沾沾自喜,並作為一種自信來進行投資入市。

有什麼證據可以拿來證明投資人的這種過分自信呢?根據效率市場理論,投資人應該買進而且持有股票,但我們卻發現市場中短線交易情形有增無減,即便是已大開價值投資風氣之先的當今,市場短線操作行為仍然十分普遍,甚至可以說猖獗。泰勒認為,大多數投資人和基金經理人都以為自己掌握著“來源可靠”的信息,他們的操作績效當然也超越別人。

太過自信可以用來解釋為何有這麼多投資者會在市場中犯錯,他們似乎從所收集到的資料中獲得了太多信心,進而認定自己的判斷絕不會有錯。假如所有投資人都認為他們手中握有的信息是正確的,而且認定這一大堆的信息都是其他投資人所不知道的,其結果必然導致大量衝動的短線交易。這是產生股票市場波動的一個主要原因。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和公共事務教授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說:“投資者很難想象自己不比一般人聰明。”(注 ????)但殘酷的事實是,並非每個人都比一般人聰明。過分自信不但能用來解釋過度的市場短線交易行為,也可以解釋過去多少年來市場上所經曆過的種種反複無常。卡內曼相信,過分自信的結果必然造成過分非理性。在這一點上,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也提出過相同警告。但是,盡管有理智的人士不斷在告誡大家股票價格已經過高,投資人還是爭先恐後地蜂擁進入到已經瘋狂的股市裏。

個人會因錯誤判斷影響其投資成功。當成千上萬人做出錯誤判斷,這種集合起來的力量有可能大到顛覆市場,並將市場推向毀滅之途。市場上盲從潮流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強,以致加總起來的錯誤判斷倍數使情況變得更糟。在充滿非理性行為的股票市場中,少數以理性行動的人會是大劫難中絕無僅有的生還者。

總之,在很多情況下,投資者隻是基於對證券市場的一種自我理解和自我詮釋。由於投資者的認識與證券市場之間不斷存在著互動,加之投資者認識上的不完全,投資者作為市場參與者是無法客觀地樹立起真正的市場標準的。可以說,投資者研究市場、認識市場,以及以此作為指導自身的市場投資行動時,常常是以偏見作為替代的。深入探討這個問題後,我們可以十分確信股價最終是沒有效率的,進而判斷出市場是沒有效率的。如果金融市場真如有些學者聲稱的那樣有效率,我們應當可以見到在基金經理人、信托公司職員和投資人中戰勝市場者會和被市場擊敗者的數目一樣之多,即戰勝和落後市場的概率各半。然而,事實上,大多數的專業人士都敗給了上證綜指50指數。例如,多年累計下來有超過90%的基金經理人的基金績效落後於上證綜指50指數。這些數據背後深含的意義再次表明,市場絕非是有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