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隻有健康的心靈才有健康的行為。
——烏申斯基 這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參觀英國幼兒教育工作時所做的心得筆記:
受廣州市教育局和廣州市外事辦委派, 作為廣州市與英國伯明翰市結成姐妹城市後的首批幼兒教師專業交流項目, 我有幸隨同本園的三位老師赴英進行曆時一個多星期的考察交流活動。我們先後參觀了英國伯明翰的幼兒園、早期教育中心等托幼機構。讓人驚訝的是: 當我們每到一所幼兒教育機構, 看到的房舍、大門等都十分簡樸, 沒有什麼裝飾。但是當我們進入園舍時, 會發現為幼兒創設的環境並不簡單, 恰恰體現了 “讓每一個兒童都獲得最好的發展”的公平教育理念, 這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戶外:是遊戲場而不是操場
教師個人的範例,對於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
——烏申斯基 戶外, 是孩子們最向往的地方。在所到過的幼兒園,我們沒有看到過一個規整而氣派的塑膠場地, 或是寬闊而平坦的水泥場地。特別令人感歎的是, 大自然離孩子們是那麼的近。樹木、種植園、休閑道、草地等隨處可見,在陽光下和清新空氣中, 活躍著孩子們遊戲的身影。環境隨處體現人與自然融合的理念, 正是這種理念深深地感動著我們。瞧, 老師正利用樹掉下的葉子與孩子無約束地揮灑著; 孩子們可開心了, 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與動作感受秋天的美。又有一位老師帶著幾位孩子正用筆和紙記錄著一些植物的生長情況……除了大型組合式的運動設施以外,我們還發現活動場地上會用不同顏色的圖形、數字等設計一些富有遊戲性的圖案。這可是他們那兒的一大特色, 孩子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遊戲。
2活動室: 是樂園而不是課室
英國保教人員認為環境是兒童發展的第三位老師, 因而十分重視活動室整體的布置和班級特色環境的創設。還會通過區域活動來充分發揮環境的潛在教育價值, 以滿足每個兒童發展的需要。
(1)創設與幼兒活動需要相符的區域。
在所參觀的幼兒園裏, 活動室有大有小, 但是以各種形式間隔以後, 我們很難再找到能容納全體幼兒所用桌椅的集體教學空間。從整個布局來看, 英國教學模式主要是以個別或小組的形式開展的。當我們深入每個活動室時,發現空間優勢非常鮮明: 一方麵為孩子提供不同材料形成各種功能的活動區, 讓孩子自由選擇; 同時也為孩子交往合作的需要提供了多種間隔形式的空間。聽當地的教師介紹, 它的意義是: 最小的空間是為孩子獨處或一對一活動所設; 較小的空間則可以提供更多的機會, 讓孩子在小組活動中, 傾聽他人和被他人傾聽, 使溝通更容易進行;較大的空間使孩子在大組群的合作中, 通過協商、競爭、比較等行為, 獲得許多社會行為的基本規則; 最大的空間往往在走廊或門廳, 是整個校園的中心地帶, 各班各組的孩子常在此自由交流或在此集會。
兒童不是用規則可以教得好的,規則總是會被他們忘掉的。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之後,便用不著借助記憶,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發生作用了。
——洛克 最大的一個特點是設計空間的間隔物靈活多樣, 內部基本沒有明顯的走廊通向每個活動室。如把每個級組的班安排到同一樓層, 通過會移動的屏風間隔成每一個班。聯班活動是他們常見的教育模式。當活動開始前, 保教老師就會把屏風拉開, 將各區或各組的材料準備好, 進行 “資源共享”。無論是孩子還是老師都能跨班進行活動和指導,無形中使孩子學得隨意, 個性化發展也得以體現; 老師的教學也變得更靈活了, 觀察記錄方向更加明確。這樣的做法, 給我們打開了眼界, 感受極深: 空間間隔的方式可以有效促進孩子多方麵發展。
(2)創設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牆飾。
英國教師注意到要讓牆飾真正與孩子互動、對話, 所有的布置都從孩子的興趣和特點出發, 基本是圍繞每個階段的教育主題內容去創設的。如當孩子圍著幼兒園走的時候, 他們發現幼兒園裏的一些東西是由不同材料做的。這時老師會把小朋友的發現用相機給照下來, 有木頭、金屬、塑料、玻璃、磚頭、泡沫等, 並收集和提供相關實物讓孩子通過各種感官進行操作, 引導孩子對這些自然和人造材料進行判斷和區分, 並在牆飾上展現孩子探索的過程, 從而提高孩子的環保意識和對大自然的興趣。
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培根 (3)創設與幼兒同步發展的區域。
我們所見的活動區有圖書區、科學區、電腦區、繪畫區、家庭區、建築區、數學區、玩水區、玩沙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