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陶行知教育理念
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裏抬起頭來走路。
——蘇霍姆林斯基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原名文浚,後改名知行,又改名行知。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其中“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麼樣的生活就是什麼樣的教育:
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
是勞動的生活就是勞動的教育,是不勞動的生活就是不勞動的教育;
是科學的生活就是科學的教育,是不科學的生活就是不科學的教育;
是藝術的生活就是藝術的教育;
是改造社會的生活就是改造社會的教育。
其實,人接受教育有兩種途徑:一種是書本知識,一種是直接的,即從實踐獲得的。生活教育包括這兩部分,並沒有把讀書排斥在生活之外。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是一個大概念,所謂“生活”,陶行知說生活就是有生命的東西在一個環境裏生生不已的活動。因此,可以說一切活動都是生活,教育也是生活。
愛,首先意味著奉獻,意味著把自己心靈的力量獻給所愛的人,為所愛的人創造幸福。
——蘇霍姆林斯基 “生活教育”這一概念是陶行知的老師杜威提出來的,但意思完全不同。杜威提出的是“教育即生活”,而陶行知把它翻了半個筋鬥改成“生活即教育”。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反對教育即生活。他說:“生活即教育,是把一個鳥放在林子裏;教育即生活是把鳥放在籠子裏。”
2“生活教育”的由來
陶先生曾經多次解釋過生活教育,他說:“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是教育的場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亂七八糟的生活,便是受亂七八糟的教育。
但是,我們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方法、工具都增加。那麼,壞的學校也可以做學校嗎?回答是肯定的,壞的社會我們也要認識,人也要有所準備,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則一入社會便現出手慌足亂的精神狀態。
3傳統教育與生活教育異同
(1)傳統教育是吃人的教育。
首先,它教學生吃自己。
如用一句話來表達家庭教育學的全部精華,那就是要使我們的孩子成為堅定的人,能嚴格要求自己。我在這裏似乎有點誇張地說:若請他參加婚禮,即使那裏所有的人都喝成醉鬼,他母親相信自己的孩子會清醒地回家。
——蘇霍姆林斯基 傳統教育教學生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它消滅學生的生活力、創造力;它不教學生動手、用腦。在課堂裏,不許提問;好一點的,在課堂裏允許提問了,但不許學生到大社會裏、大自然裏去活動。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16年的教育下來,等於一個吸了煙的蟲。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麵黃肌瘦,弱不禁風,在加上要經過那些月考、學期考、畢業考、會考、升學考等考試,到了一個大學畢業出來,足也癱了、手也癱了、腦子也用壞了,身體的健康也沒有了。大學畢業就進棺材,這叫做讀書死,也就是教學生自己吃自己。
其次,它教學生吃別人。
傳統教育教人勞心而不勞力,不教勞力者勞心。傳統教育更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更明白一點就是教人升官發財,發誰的財呢?就是發農民工人的財。因為隻有工人才是最大多數的生產者,他們吃農民、工人的血汗。生產品使農民工人不夠吃,這就叫做吃人的教育。
(2)生活教育與傳統教育完全相反。
首先,生活教育不教學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學生做人。
生活教育反對殺人的種種考試,教人讀活書、活讀書。
其次,生活教育也不教學生吃人,不教人升官發財。
生活教育隻教中國的民眾起來做自己的主人,做人中人。
陶行知《手腦相長歌》:
人生兩個寶,
雙手與大腦。
用腦不用手,
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腦,
飯也吃不飽。
任何人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別人。
——蘇霍姆林斯基 手腦都會用,
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