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卡連柯 有老師曾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它來源於每個兒童幾乎都熟知的日本卡通片《灌籃高手》:
在多媒體的配合下,情節最後定格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場上的比分是99∶99,時間隻剩下3秒,而此時籃球正好在全場未進一球卻又極想在最後時刻能表現一下的櫻木花道手上,而他的“死對頭”流川楓正在籃球架下且無人盯防。這時的櫻木花道麵臨一個兩難抉擇:要麼將球傳遞給流川楓,因為誰都知道流川楓比櫻木花道投得準,但櫻木花道卻極有可能喪失了一次表現自我價值的機會;或者他自己投籃,那他將獲得最後一次表現機會,但很有可能投籃不中,使球隊失利。
這時,每一個人所作的行為抉擇不僅與他的價值觀有關,而且和他們憑經驗而作出判斷的方式有關。有的學生認為這種最後一次證明自己價值的機會決不能放棄,而有的學生則認為籃球本來就是一個團體性的運動,應該考慮到團隊的合作。當然,這種帶有偶然性結果的行為抉擇,很難判斷哪一個反應是正確的,安排這樣的活動情境,其目的僅僅是為了讓兒童知道自己所做的每一個行為抉擇都將影響全局的利益。
可見,道德教育不能將兒童看作是一個容器,將我們認為正確的思想意識、倫理道德、價值規範、行為準則、情感意誌等往他們的大腦中一味灌輸。兒童也是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能動的主體,他們時時刻刻在與社會接觸,他們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社會活動中獲得社會文化價值的影響。因此,教育根本的策略就是能為兒童提供一些真實的生活背景,讓他們到這些背景中去活動、去衝突、去體驗、去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和良好的行為模式,讓他們在“親近自然”、“融入社會”和“認識自我”的體驗中獲得道德的發展。
兒童有著屬於他們自己的生活,有著他們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價值的獨特過程。
(二)兒童知禮
我國自古就有“不學禮,無以立”的說法,書香門第以“詩禮傳家”為榮,平民大眾也把“知書達理”視為有學識、有教養的標準,要求孩子努力做到。
生命短促,隻有美德能將它帶到遼遠的後世。
——莎士比亞 《論語?季氏》記載:
陳亢問孔子的兒子孔鯉:“你是老師的兒子,一定得到過特殊的傳授吧?”孔鯉回答:“父親對我的教育,其實同大家都一樣。如果一定要說有單獨的傳授,那隻有兩次。有一天,他老人家獨自站在庭中,我從他麵前走過。他問我:‘學詩了嗎?’我回答:‘沒有。’他說:‘不學習詩,就不會說出有文采的話。’於是,我開始學習詩。不久,他又站在庭中,我從他麵前走過,他問我:‘學禮了嗎?’我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於是,我又開始學禮。”陳亢聽後高興地說:“我問了一件事,卻得到了三條教益,我知道了詩、禮的用處,知道了君子要求孩子繼承的家風是詩和禮。”
沒有信仰就沒有名副其實的品位和生命。
——惠特曼 孔子所說的詩,是指我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裏麵收錄的三百多首詩歌,思想純正、情感真摯,富於文學色彩。要想立足於社會,光是說話有文采還不夠,還必須懂得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怎樣約束自己的言行、怎樣尊重他人,這種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規範就是“禮”。
“我要看《神探柯南》,誰也不許換頻道!”
“不行,我才不給他玩奧特曼,我還沒玩夠呢!”
……
這些言語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陌生。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在不斷強調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和特長培養的同時,也丟掉了一些傳統的美德,忽略了對孩子進行禮儀、規則的教育與訓練。幼教專家曾就這一問題通過調查問卷、設計情景、讓孩子回答問題等方式進行測試。其結果表明:許多兒童對禮儀知識知之甚少,他們的禮儀認知與禮儀行為相脫節。
其實,俗話說得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禮儀教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也不能臨時突擊,而是需要日常生活中長期地培養與引導。禮儀是人類維係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的。對一個人來講,禮儀是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講,禮儀是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而兒童禮儀是指孩子在與同伴、成人交往活動中表現出的和諧、文明的態度、行為或品格。它包括禮儀意識、禮貌用語、儀表儀容、形體姿態、禮儀道德行為規範五個方麵。
學前期兒童,他們的可塑性極強,能夠敏銳地接受外界的各種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會、學習各種行為規則的理想時期,更是禮儀等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在兒童時期,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的行為,這時開始進行禮儀啟蒙教育,有助於促進孩子社會化的進程,對孩子今後的學習和整個人生的發展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尤其是對孩子的個性、社會性及道德品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其實,禮儀教育不是一般的禮貌教育,而是一種道德修養,健全人格的教育。各國對下一代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禮儀教育,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葉聖陶 如日本設立“道德時間課”、“友愛課”,美國推行“公民教育”,韓國《道德》科的第一條目標就是“使之理解日常生活所必要的禮節和道德規範的意義與主要性”。由此可見,在兒童心理與行為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強禮儀教育,對兒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知道事物應該是什麼樣,說明你是最聰明的人;知道事物實際是什麼樣,說明你是有經驗的人;知道怎樣使事物變得更好,說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狄德羅 已故的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和社會活動家費孝通老先生在生前接受專訪時,曾針砭時弊地指出:“教育是幹什麼的?我們討論過很多次,大家一致認為,教育的目的應該是提高人民的素質。可是,素質又是什麼呢?不能空講,要有具體的內容,我說主要就是懂得做人的道理。小孩子都是教出來的,什麼樣的人教出什麼樣的孩子。人的一輩子要接受各種教育,先是家庭教育,再大了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這些都是廣義上的教育。這些教育影響著人的成長。人不是自己想怎樣做人就怎麼做的,都是學的。看人學樣,看朋友怎麼做,自己也試著模仿,光靠講是講不出來的。家長對孩子說,見人要有禮貌,要鞠躬。可是,什麼樣才叫有禮貌呢?他看見別人的做法後,他才知道,而且也會照著去做。所以,教育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講做人的道理和規則。學校堅持德育為首、把行為品德的養成作為中小學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主渠道。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的製約,目前不少學校在德育工作方麵,在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方麵,還有不少缺陷,目標不明確,措施不得力,訓練不嚴格,堅持不經常,加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學生的行為品德出現了滑坡現象,這是發人深思的大問題。”
五千年文明禮儀之邦,留下了“張良三拾履”、“孔融四歲讓梨”、“緬伯高千裏送鵝毛”、“楊時立雪師門”等感人至深的故事,留下了“親師友,習禮儀”、“講道德,說仁義”、“每日必三省吾身”、“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修身養性的至理名言……讓我們撿拾起這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去蕪存菁,把五千年的文明禮儀發揚光大。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孩子們的禮儀啟蒙教育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