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了就會壞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親歎了口氣,走進車房,卻發現那樂觀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在馬糞裏掏著什麼。

“告訴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親宣稱,“我想馬糞堆裏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呢!”

點睛小結

樂觀者與悲觀者之間,其差別是很有趣的:樂觀者看到的是油炸圈餅,悲觀者看到的是一個窟窿。

(十九)天道酬勤

上帝給予了天分,勤奮將天分變為天才。

曾國藩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複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簷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做老師的人經常在那裏假裝一副師長的尊嚴樣子,企圖讓學生把他看作一個十全十美的完人。這個做法的效果適得其反。他們怎麼不明白,正是因為他們想樹立他們的威信,他們才反而摧毀了他們的威信。

——盧梭 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國藩要聰明,但是他隻能成為賊,而曾國藩卻成為毛澤東主席都欽佩的人。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賊的記憶力真好,聽過幾遍的文章都能背下來,而且很勇敢,見別人不睡覺居然可以跳出來“大怒”,教訓曾先生之後還要背書,揚長而去。但是遺憾的是,他名不經傳,曾先生後來啟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說這位賊人與曾先生有一麵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賦沒有加上勤奮,變得不知所終。

點睛小結

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

(二十)居安思危

一隻野狼臥在草上勤奮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對它說:“天氣這麼好,大家在休息娛樂,你也加入我們隊伍中吧!”野狼沒有說話,繼續磨牙,把它的牙齒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問道:“森林這麼靜,獵人和獵狗已經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處徘徊,又沒有任何危險,你何必那麼用勁磨牙呢?”野狼停下來回答說:“我磨牙並不是為了娛樂,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獵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時,我想磨牙也來不及了。而平時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時就可以保護自己了。”

教師在學校中並不是要給兒童強加某種概念或形成某種習慣,而是作為集體的一個成員來選擇對於兒童起著作用的影響,並幫助兒童對這些影響作出適當的反應。

——杜威 點睛小結

做事應該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時,才不至於手忙腳亂。“書到用時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實學問,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沒有機會,然而當升遷機會來臨時,再歎自己平時沒有積蓄足夠的學識與能力以致不能勝任,也隻好後悔莫及。

(二十一)學而不倦

在一個漆黑的晚上,老鼠首領帶領著小老鼠出外覓食,在一家人的廚房內,垃圾桶之中有很多剩餘的飯菜,對於老鼠來說,就好像人類發現了寶藏。

正當一大群老鼠在垃圾桶及附近範圍大挖一頓之際,突然傳來了一陣令它們肝膽俱裂的聲音,那就是一頭大花貓的叫聲。它們震驚之餘,更各自四處逃命,但大花貓絕不留情,不斷窮追不舍。終於,有兩隻小老鼠走避不及,被大花貓捉到,正要向它們吞噬之際,突然傳來一連串凶惡的狗吠聲,令大花貓手足無措,狼狽逃命。

民主的教師,必須:虛心;寬容;與學生共甘苦;跟民眾學習;跟小孩子學習——這聽來是很奇怪的,其實先生必須跟膽小的孩子學,他才能了解小孩子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消極方麵,肅清形式、教條、先生架子、師生的嚴格界限。

——陶行知 大花貓走後,老鼠首領施施然從垃圾桶後麵走出來說:“我早就對你們說,多學一種語言有利無害,這次我就用它救了你們一命。”

點睛小結

“多一門技藝,多一條路”。不斷學習實在是成功人士的終身承諾。

案例:烏申斯基之教育方法

康斯坦丁?德米特裏耶維奇?烏申斯基(1824-1871年),是19世紀俄國教育家。

1烏申斯基的教學理論

烏申斯基明確提出,教學理論就是關於教學的科學。在教學理論問題中,他提出並論證了教學過程的本質規律、教學的心理學基礎,及教學任務、教學原則及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等一係列重要問題。

(1)教學過程的本質及其步驟。

烏申斯基對教學本身作了深入研究。他明確提出,教學過程包含著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麵:一方麵是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另一方麵也是學生掌握知識和形成技能技巧的過程。是學生由不知到知,由不會到會的過程。因此,他認為教學過程既包括著教師的活動,也包括著學生的活動。這也正如他自己所闡述的,教學過程首先是一個意誌作用過程。它既要求學生盡可能地從事嚴肅而艱巨的獨立勞動、克服困難、努力學習,也要求教師很好地領導這一獨立勞動,並嚴格要求學生進行智力勞動,但也必須要盡可能地去考慮學生的興趣。他認為忽視任何一方麵都是不正確的。

教育者的個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財富是一種能激發每個受教育者檢點自己、反省自己和控製自己的力量。

——蘇霍姆林斯基 烏申斯基對教學過程本質的見解是很正確的。這一見解是與他的心理學觀點緊密聯係的。也正是從教與學這一不可缺少、不可分離的關係出發,烏申斯基進而提出了教學過程的階段和步驟的見解。他確定,教學的過程要經過兩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感受,進而構成關於這些事物或現象的概念。

這裏包含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教師或者用語言的形式,或者把事物的對象直接呈現在學生麵前,讓學生直接感知事物、現象;第二個步驟,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把已經獲得的關於事物或現象的形象(觀念)加以互相區分、對照、辨別、比較,從而形成關於對象、現象的初步概念;第三個步驟,是由教師對於這些概念加以補充講解、說明,特別是要指出它的主要和次要的特征,並使概念係統化。

第二個階段,是在學生參加下,教師對他所講授的教材做出概括,並讓學生進行適當作業以鞏固所獲得的知識,使之成為熟練技巧。

很清楚,這一教學過程本身,充分體現了教學過程也是意誌作用過程,它能夠讓學生把掌握知識和發展智能很好結合起來,從而使教學任務得以實現。這一教學過程的階段、步驟既要求教師、學生以自覺積極的態度投入於教學活動,也要求盡可能生動直觀地、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還要求能徹底牢固地傳授和掌握知識,最後使知識係統化,形成熟練技巧。

我們手中掌握的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人。我們如同雕刻家雕琢大理石那樣在塑造人。隻有相信人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能手。

——蘇霍姆林斯基 (2)教學的心理學依據。

烏申斯基特別強調,教學理論既然是教學的科學,那麼教學本身也必須要建立在一定科學基礎之上,他認為教學必須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如果教學理論不是建立在心理學之上,它就不能成為科學。他確認心理學應該是教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源泉。而心理學又是建立在生理學和人體解剖學的基礎上的。因此,也完全可以說,教學論是建立在心理學和生理學及人體解剖學的基礎上的。

《人是教育的對象》可以說是烏申斯基的一部教育心理學。烏申斯基的心理學與赫爾巴特的形而上學的觀念的心理學不同。赫爾巴特所要研究的實際上是超越於具體時間、空間之外的抽象的人的心理。烏申斯基所要研究的則是存在於一定條件下的具體的人的心理。烏申斯基把人的心理理解為處於生物發展最高階段的、作為社會生物的人所特有的精神過程的統一。他把整個神經係統中樞——人腦看作心理過程的器官,這比赫爾巴特把抽象的唯心的觀念作為心理活動的基礎的觀點,要正確得多,更具有唯物的特性。

正是從這一觀點出發,烏申斯基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根據心理學、生理學和人體解剖學的科學原理組織教學,必須了解學生的本性及其特點,要求教學必須要適應學生的心理和身體發展的水平和特點。烏申斯基強調“如果教育學想從各方麵去教育人,那麼它就應當首先全麵的了解人”。   不要把兒童培養成奴隸,而要培養成自由的公民。那種不能尊重兒童個性,不考慮兒童個性的教師無論如何也是一個不稱職的教師。

——克魯普斯卡婭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兒童的心理特點,即考慮以神經係統為基礎的心理過程和心理機能,是正確地組織全部教學工作的最重要的條件,而正確地組織教學,則有賴於教師對兒童的意誌、注意、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的正確了解及其在教學過程的正確利用。

烏申斯基認為教學過程首先是一個意誌過程。學習是要以意誌為基礎的。如果沒有或缺乏堅強的意誌,那就很難克服在學習過程中所碰到的困難。因此,教師必須注意培養和發展兒童的意誌。同時他也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地考慮兒童的興趣。但完全從興趣出發不能培養兒童的意誌,那就是說,對於那些應該學習的東西即使學生暫時沒有興趣,也還是要學習。當然,作為教師應盡可能考慮到兒童的興趣,並設法引起學習的興趣。

和意誌相聯係的是注意。烏申斯基認為注意對於教學活動有非常重大的作用。他把注意比作外界事物進入人的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東西都必須首先通過這個門戶。這還強調,注意是學習成功的必要條件。學習成效的大小,與學習時的注意程度有直接關係。同時,注意還是教育應有的對象。教師必須培養兒童的注意力,使之不僅能集中注意於他感興趣的地方,同時也使他能積極地集中注意於暫時還不感興趣的東西。烏申斯基指出,注意有消極的注意和積極的注意兩種,教師應逐步培養和發展兒童的積極注意,以便減少消極的注意。因為積極注意是人掌握對象而不是對象掌握人,學習顯得更主動。

把一個學生的缺點和毛病公諸於集體,是一種非常細致的事情,要很有分寸、講究方法,要有很高的技巧。集體對個人施加的影響應當是含蓄的、潛移默化的,而且最主要的是使學生認識自己,對自己負責。

——蘇霍姆林斯基 和注意相聯係的是記憶。記憶的作用就在於要把過去感受的印象保存起來。烏申斯基認為記憶也是教學的基礎。他要求教師要注意培養和增強兒童的記憶,道德使他有能夠記憶的信心。在發展人的記憶中,意誌和注意具有重大的意義。為了習慣和鞏固某些記憶,複習也是很重要的。“複習是學習之母”,複習可以恢複遺忘,更可以預防遺忘。

最後是思維。烏申斯基認為,思維既是教學的基礎,又是教學的對象。思想的培養和發展,可以使兒童對於各種事物加以分析、比較,找出主要的和次要的,把已學的和正在學習的加以聯係、對比等,這不但有助於進一步提高認識,提高學習效果,而且還可以增強、擴大兒童的思路、豐富兒童的語言。這樣,烏申斯基又把思維和語言緊密的配合起來。這也是烏申斯基所以特別重視本族語教學,並把本族語教學放在特別重要的地位的原因之一。

可見,烏申斯基不僅強調要把心理學作為整個教學理論的基礎,而且還要求把心理學作為建立教學過程的重要基礎。在他看來,教學過程必須要考慮兒童身體的和心理的特點,考慮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他認為隻有當教育和教學能夠適應兒童的自然,適應兒童的心理特征,才能得到預期的效果。隻有當教師具有關於人的心理過程的全麵的知識時,才可以從人的心理過程中找到如何正確地進行教育的有效途徑。這種重視、強調教育、教學要適應學生的心理特點,適應學生身體的發展水平,特別是適應學生的本性的觀點,也就是烏申斯基的自然適應性原則。

凡是不善於模仿,不能運用必要的麵部表情或者不能夠控製自己的情緒的教師,都不會成為良好的教師。

——馬卡連柯 (3)教學任務。

在對待教學任務問題的看法上,十九世紀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論點:“形式教育”論和“實質教育”論。前者強調用古典學科發展學生的思維、推理、判斷等能力;後者強調用自然科學學科、現代語及曆史等社會科學給學生以有用的知識。前者忽視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後者忽視學生智力的發展。烏申斯基認為這兩種理論都帶有片麵性,他明確提出,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和掌握係統的科學知識同等重要。因此,他要求一方麵要保證以必要的知識武裝學生,同時另一方麵必須要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而能力的發展,又是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

烏申斯基認為必須給予學生以關於自然和社會學科的知識,因此本族語、文學、曆史、地理、自然科學各學科及現代外國語,是必須要教授的,同時也不否認古典語在一定部門的學術研究上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烏申斯基既強調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係,強調教育盡可能反映現實生活,重視用本族語進行教學,又重視教學的教育性,強調教學與教育的結合以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信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教學原則。

孩子們更需要的是榜樣,而不是批評。

——〔法〕儒貝爾 在揭示教學過程本質的基礎上,烏申斯基進而論述了教學原則。

烏申斯基重視學生自覺掌握知識和積極地理解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和意義。這就要求教材本身是“明晰”的,教師傳授知識也是“清楚”的,以及學生在掌握教材時要充分發揮“獨立性”、自主性。烏申斯基認為學生的“獨立性”在自覺掌握知識方麵有重大意義。學生應該在教師指導下,在從不知到知的道路上克服某種困難,以增強他們的意向和毅力。教師應教會學生自覺地掌握教材,使之善於從教材中找出主要的和主導的思想,並特別注意對它的基本原理能夠進行邏輯嚴密地表述。烏申斯基指出,判斷知識質量應以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程度為依據,而不應以他們是否會背誦為標準。烏申斯基還提出,在教學時既要注意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又要發展學生把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的技能,他認為這是培養學生主動性和獨立性不可缺少的。

烏申斯基認為,要使教學取得好的效果,還應注意知識的連貫性和係統性。實現教學的連貫性原則,首先必須按照學科的體係講授科學的基礎知識。他正確指出,一味迷戀於各種事實而不進行任何係統和概括,或一味迷戀於係統和概括而又沒有充分的事實依據的教學,都是片麵的。教學開始時,可以講一些不連貫的自然界的事物,然後對它們進行比較,最後要盡可能從這些細節中綜合出一個係統。根據教學連貫性原則,烏申斯基提出在教學時應做到“從具體到抽象”、“從已知到未知”、“從簡單到複雜”、“從個別到一般又從一般到個別”,等等。因為認識發展的過程要求人們從具體的現象開始,然後進入到抽象。   給孩子一點兒愛,他將回報你許多的愛。

——〔英〕羅斯金 教材也必須先積累各種各樣的材料,然後形成完整體係,最後達到邏輯、哲學原理的抽象。此外,他還提出,要實現連貫性原則,建立穩定的教學組織形式和各種相應的製度,如定期招生等,也是很必要的。

直觀性原則在烏申斯基教學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看來,直觀教學並不是以抽象的觀念和文字為基礎,而是以學生直接感知的具體形象為基礎的。這是從具體到抽象不可缺少的條件。他把直觀性看成保證學生獲得牢固而有充分價值的知識的條件之一。他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論證了直觀教學的必要性。他說:“一般說來,兒童是依靠形狀、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為使直觀性教學原則能很好實現,他主張要通過自然界的實際事物和利用模型、圖畫、圖片以及其他反映對象和現象的直觀教具。他認為直觀教具不但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也能喚起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但應用這些實物和教具,必須根據學科的特性和學生的年齡等條件來決定。一般說來,學生年齡越小越應廣泛使用直觀性。但同時他又提醒教師不要過分迷戀於直觀性,必須注意使教學從具體過渡到抽象,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一頭不起眼的小馬駒,可能長成良駒;一個倔強邋遢的小男孩,可能長大成為體麵有用的好漢。

——〔美〕凱利 要深入掌握知識必須重視鞏固性原則。烏申斯基強調,除了真正領悟了東西以外,不要強迫學生死記硬背地學習任何東西。他很重視複習、練習對鞏固知識的作用,他認為自覺的積極性是複習的基礎。複習的主要任務不是在記憶中再現已經忘記了的東西,而是預防遺忘。烏申斯基把複習分為消極和積極的兩種。消極的複習在於重新感知已感知過的東西,看已經看過的,聽已經聽過的,從而使感覺的痕跡更加深化。積極的複習,不是要學生去感知外界的印象,而是要獨立地自己再現以前所感知的各種表象痕跡,如在複習功課時,把書本合起來,努力憑記憶念出來。烏申斯基更重視積極的複習,確信積極的複習比消極的複習的效果更好,因為它更能把注意力集中起來。教師應經常組織複習和練習來鞏固學生的知識,並發展其獨立的工作能力。

(5)教科書編寫工作。

烏申斯基很重視教科書的編寫工作,他為初等學校所編寫的《兒童世界》和《祖國語言》兩部教科書在俄國影響很大,許多教師采用它們作為向兒童講授自然、地理和俄語的教本。《祖國語言》先後出版了一百五十多版。他認為教科書的內容應該是科學的,要選用符合實際情況和曆史事實的材料。這些材料既有助於學生掌握知識,又有助於發展學生思維,有助於教育性教學。同時教材的內容也要考慮到學生的程度、年齡特點和理解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