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使得兒童對體育課保持持久的好奇心和新鮮感,我們認為興趣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兒童體育啟蒙教學中,體育教師和家長更要充分認識到興趣的重要性,充分發揮興趣在兒童體育啟蒙教學中的誘導作用——從興趣入手。把興趣放在首位,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克服“高壓”和被動的學習,並盡可能的利用一切環境和各種手段去啟發他們對體育運動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激發學習興趣的環境條件,並注意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去更新、培養他們的興趣,始終把興趣放在首位,使他們在學習體育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加強、鞏固這種興趣,對體育知識的學習產生一種自然、自發的迷戀。
(2)體育啟蒙教學要符合兒童生理、心理的發展規律。
兒童期的生理特點表明兒童的骨骼細小、硬度差,容易變形,肌肉體積小、收縮力弱,心髒心腔小、心肌薄、心肌收縮力小、心跳快,肺組織的彈力纖維少、肺活量小、呼吸弱,神經係統易興奮、注意力不集中。同時,兒童期的心理特點表現為兒童的思維能力較差,發育不成熟,感知、記憶、想象、思維、言語能力都相對較低,社會性較差,興趣愛好、特長表現不明顯,意誌不堅定, 家長要善於細心地觀察孩子,從孩子的一舉一動和隻言片語中去發現孩子的求知欲。
——〔日〕木村久一 對問題的判斷能力差,應變能力弱,情緒、個性、性格都有待於後天的培養,但喜歡玩耍、遊戲、好動。
因此,在對兒童進行體育啟蒙教學時,應盡量以兒童體育遊戲為主要教學內容,讓兒童在遊戲中鍛煉自己、發展自己,使兒童各項身體素質都得到全麵的提高,而不宜對兒童進行專項技術練習、大壓力的負重練習和長時間的大強度訓練等。兒童體育啟蒙教學應遵循兒童生理、心理的發展規律,把兒童當作兒童看待,而不是成人。
(3)體育啟蒙教學要特別注意寓教於樂。
寓教於樂是指把教育的內容寄寓於活動之中,通過活動的開展、在愉快的氛圍中達到教育的目的。它有兩個基本的因素:一個是具有藝術性和美學特征的活動,另一個就是所要傳授的知識。二者有機結合成為一種有意味的形成。 一個健全的男孩子,一生之中總有一個時期,會熱烈地盼望前往某個不知名的地方,去挖掘埋藏已久的寶物。
——〔美〕馬克?吐溫 它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還極大地激發了他們潛在的表現欲望,使他們在活動中處於興奮的狀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了教育。因此,在對兒童進行體育啟蒙教學時要特別注意寓教於樂。體育教師可借助學生看得清、摸得著的實物讓學生加深對體育的認識。比如, 對兒童進行田徑教學時,可以用小實心球代替鉛球、壘球代替標槍、鐵環代替鐵餅,以及自製小欄架、小跳高架等讓兒童自己在動手的過程當中去了解體育,知道體育器械的名稱是什麼、體育運動的名稱叫什麼等問題。這樣兒童就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喜歡上體育課,進而投身於體育運動,參加體育運動和愛上體育運動,為終身體育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4)體育啟蒙教學要注意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
18世紀法國的啟蒙教育思想家盧梭認為:“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兒童有它的地位。必須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而“教育應指向兒童的現在,愛護他們,幫他們遊戲,使他們快樂。”
因此,體育教師應明確地知道我們進行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兒童學到多少知識、懂得多少道理,而是在於使兒童對體育產生興趣,讓兒童回歸自然,讓兒童在玩耍中、遊戲中找到自我、找到快樂,並使自己的身體更健康、更健壯。在對兒童進行體育啟蒙教學時,應注意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把兒童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
(5)體育啟蒙教學要注重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
兒童體育啟蒙教學要注重打破傳統的傳授式教學模式和控製式的課堂教學模式,而應采用一種較靈活的教育方式,它是界定在體育活動中對兒童進行的啟蒙教育。一方麵兒童期的孩子還不認識社會,在學習過程中逐步踏入社會進行簡單的活動,如遊戲、認字、算題等行動,隻有在講解中學習知識認知世界。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美〕珍妮?艾裏姆 另一方麵,對自己生活及學習中的需要,隻是依賴於父母,而自己活動能力較差。但在對兒童進行體育啟蒙教學的過程中,不但兼顧了以上兩個方麵,而且兒童的生活能力能夠得到鍛煉。現代研究證明,快樂學習法比普通學習法成績能夠較快的提高,而體育活動正是實施快樂學習法的有效途徑。對兒童進行體育啟蒙教學,兒童的學習積極性能有效地得到調動,使得兒童能夠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體育教師依據活動內容,對兒童的不同需要進行滿足和疏導,啟發他們的學習潛能,讓人得到盡早的發展,豐富學前教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