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些孩子長到上中學時,就會表現出某些明顯的差異。對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師的一次調查表明,那些在4歲時能以堅忍換得第二顆軟糖的孩子常成為適應性較強,冒險精神較強,比較受人喜歡,比較自信,比較獨立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已經不起軟糖誘惑的孩子則更可能成為孤僻、易受挫、固執的少年,他們往往屈從於壓力並逃避挑戰。
對這些孩子分兩級進行學術能力傾向測試的結果表明,那些在軟糖實驗中堅持時間較長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達210分。
研究人員在十幾年以後再考察當年那些孩子現在的表現,研究發現,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軟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他們的學習成績要相對好一些。在後來的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發現有耐心的孩子在事業上的表現也較為出色。
這個實驗用於分析孩子承受延遲滿足的能力,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自製力”——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製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實驗證明,在自製力強的孩子,未來更容易發展出較強的社會競爭力、較高的工作和學習效率;具有較強的自信心,能更好地應付生活中的挫折、壓力和困難;在追求自己的目標時,更能抵製住即刻滿足的誘惑,而實現長遠的、更有價值的目標。
然而,現實生活中,不少孩子常常缺乏自製力,他們在家裏常常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己需要什麼就得馬上得到。如果不能達到自己的要求就會大呼小叫,讓所有人不得消停。這種情況如果得到不正確的引導教育,長大後就可能要承受“惡果”。所以說,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對孩子是無益的,讓孩子學會等待與延遲滿足,才是一生幸福的基礎。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需要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培養孩子耐性,技巧就在於“延遲滿足”,讓孩子學會等待,學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幫助孩子提高自控能力,學會忍耐、堅持不懈地朝著目標努力。
給孩子訂立規則
製定規則,讓規則去約束孩子的行動,讓孩子按照規則行事,會提高孩子的自製力。
有一位父親曾經要求自己的兒子:“你早上必須按時起床,否則我會認為你不打算吃早餐了,你要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有一次,兒子起床晚了,超過了父親所規定的時間。當他來到餐桌前,父母早已收拾好了一切,並把他的早餐收走了。
兒子看著爸爸,似乎想為自己的過失辯解一番,爸爸對他說:“真遺憾!我也很想把牛奶和麵包留在你的位置上,但我們以前有過約定,我不能隨意破壞它。”
給孩子訂立規則,並要求他持之以恒地執行規則,對於自製力的培養十分有益。孩子不經過磨煉是不能學會自製和自律的,讓他吃點小苦頭,卻能培養出讓他終生受益的自製力。家長切不可過於溺愛,動搖了立場,而使孩子得過且過,這樣做最終受害的是孩子。
用遊戲提高孩子的自製力
遊戲是孩子都喜歡的活動,而且遊戲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規則性,經常和孩子玩遊戲,可以使孩子在懂得規則的基礎上,不斷訓練抗誘惑的能力,讓孩子的自製力得到發展。
比如家長可以與孩子玩“西蒙說”遊戲。首先,用“石頭、剪子、布”的方法選出一人扮演西蒙;然後,“西蒙”給其他人下命令;當他說“西蒙說,摸摸膝蓋”時,小朋友們就必須照指令摸膝蓋;當他隻說“摸摸膝蓋”,而沒說“西蒙說”時,就不能照做,做錯的淘汰出局。最後的得勝者可以扮演下一輪的“西蒙”。在這個簡單的遊戲中,孩子們會學到規則,別人掌權的時候,自己必須聽從;從而使自己的自控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