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部分難得糊塗中的悲喜人生(3 / 3)

朝秦暮楚的行為已經發生,且已遭受其害,怎麼辦?就更需要采取“難得糊塗”的處事方法,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耐力,包紮好傷痛,於困境中尋找新的出路。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與朋友共謀前程時,說不準誰就會來上個朝秦暮楚;知心戀人,也說不準要另攀高枝;結成伴侶的男女,也說不準誰會紅杏出牆。某些事情的發生,又確是極為隱秘的,是在不知不覺中促成的,使受害者一下子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或債務的負擔。如此,要想不從此沉淪下去,就必須“難得糊塗”地對待一切,不要鑽牛角尖,不要一條道跑到黑。對待朋友的反目,能有把握理論的可以理論,沒有把握理論的權且當做交了一次學費,花錢買個教訓,隻要是認真總結了,也是值得的。婚姻戀愛中的朝秦暮楚,是很傷感情的一件事情,所以,在準備全身心投入時,應當把感情冷卻一下,三思而後行,不但要預防對方朝秦暮楚的行為,也要杜絕自己朝秦暮楚的發生。對於已經發生的變故,且證明對方的確是比以前幸福,自己真不如人家,不妨敞開胸襟由他(她)去吧;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大千世界中還愁沒有與自己投心對意的另一半?至於金錢的付出,老百姓掙點錢不容易,如果付出較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回(分得)些許也不傷大雅;切記不可因為錢財,做出傷害他人性命或氣壞了自家身體的事情,得不償失不說,令親者痛、仇者快豈不更沒有了價值?這些生活中對個人來說的大事情,按上述方法“難得糊塗”地處理了,極利於個人的東山再起。

●### 自我修養勉勵“能持”

人類學會製造和使用工具,並逐漸擁有了剩餘價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進步,其根本目的,就是生活得更加舒適。我們從先人的行為足跡,以及當代人的生活實踐中看到,創造舒適的生存條件,追求生活的美滿幸福,固然是人類的天性,但其中的不少人,在擁有了安逸的生活和超過平常人的社會身份後,卻並不以此滿足,仍然不斷追求,並且為了這個追求,甚至會失去或放棄已經擁有的安逸,遭受到與自己本來身份不相稱的苦難。為什麼會是這樣呢?是因為他們從生命價值的角度,對自己的行為提出了較高的修養要求。他們作為具有先進性的人物,通過各自的所作所為,在不同社會活動中起到了“榜樣”作用,有利於促進社會變革,和推進社會文明的進程。這些堪稱社會賢達之士的人們,之所以能不以個人的安逸為滿足,具備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品質,如果沒有對自己安逸處境的“難得糊塗”,是絕對做不到的。安於享樂是人的天性,而能把這一天性棄之一旁,在追求自我修養中表現出百折不撓、持之以恒的精神,沒有對安逸天性的“難得糊塗”,也是絕對做不到的。

具有較高的修養,時時勉勵自己進步,也如同學習知識一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需要通過鍥而不舍的努力才能達到的。戰國後期儒家學說的大師荀子,在代表作《勸學篇》中,對知識積累的過程有過生動的比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從中可見學習的艱難了。知難,而偏要為之,就非得有點“難得糊塗”的精神不可了。說到勉勵自己成才,世界上有許多感人的例子,中國戰國時有個叫蘇秦的人,是一個非常有名的主張“合縱”的政治家,曾一並擔任6個國家的國相。他隻是普通書生出身,家有父母兄弟妻子,是不用勞動就可以吃飯的人。他認為自己學到了不少文韜武略的本領,就去遊說秦王,鼓吹用武力兼並六國。此時秦惠文王剛剛即位,王位還沒坐穩,無論蘇秦怎樣高談闊論,他都不感興趣。蘇秦花光了盤纏,隻好破衣舊鞋回家了。全家人看他不務正業,都不願意理他,嫂子連飯也不做給他吃。這時的蘇秦,本應“改邪歸正”,讓日子好過一些,可他上來了“難得糊塗”勁兒,發誓要爭一口氣,非混出個樣子來不可。他把自己鎖在屋裏,找來了薑太公寫的兵書,仔細研究,並結合各諸侯國的政治情況,認真分析。他沒日沒夜地學習,有時不知不覺就睡著了,為此專門找來了一把錐子,每到犯困的時候,就對自己的身體也一樣“難得糊塗”,用錐子在大腿上猛紮一下,把血都紮出來了。他咬著牙說:“我就不信,哪有遊說列國君主而不能讓他拿出金玉錦繡、卿相尊位的道理呢!”苦學了一年,蘇秦覺得胸有成竹了,就重新去遊說各國國君。這回,他的“連橫”主張得到趙王的讚同,封他為武安君,授給他國相大印,賞給他滿車寶物,讓他去遊說其他諸侯國聯合抗秦。此後,山東六國像風吹草一樣紛紛拜倒在他的腳下,聽任他的調遣了。他的這段“錐刺骨,奮讀書”的故事,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孔子,是中華民族曆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在書本上被定義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創造的儒家學派理論,已經成為漢文化的核心,是人們共同認可與遵守的行為準則。他的“泛愛眾,而親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教無類”等主張,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指導思想。儒家學說的創立過程,實際上是相當不容易的,是孔子對各種艱辛進行“難得糊塗”,執意追求,最後煉石成金的結果。孔子的父親是魯國的一位大夫,按理說家境屬於上乘,他隻要循規蹈矩地行富家子弟之路,或為官,或從事商賈之事,肯定衣食無虞。但他卻從小勤奮學習,學而不厭,曾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尤其對周代禮製非常精熟,因知識淵博和富有政治才能而名聲大振。也許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原因,他宣傳自己主張的道路並不順暢,得罪過一些權貴,遭受了許多磨難。他曾被人困於荒野,幾日無食,險些餓死;他周遊列國到達鄭國時,與弟子們走散,有人告訴子貢說“東門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堯,脖子似皋陶,肩膀像子產……完全像個喪家的狗。”盡管如此狼狽,孔子依舊“難得糊塗”地走自己的路,終於使自己的修養和學問,攀登上理想的高峰,不但被中華民族尊為聖人,而且成為世界文化名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實際上是善於堅持個人修養,能夠進行自我約束,不斷積極進取,並且真正持之以恒的結果。在實踐中,必須經曆一個對紛亂世界的各種誘惑、壓力和事關生存利益進行“糊塗”處理的過程。用現在的話說,稍微的立場不堅定,些許的修養不到位,就會發生前功盡棄的危險,就會有隨波逐流的可能;如此,開弓沒有回頭箭,助紂為虐和為虎作倀之事,也就在所難免了。

中國曆史上還留有一段“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美談,就說明了在關鍵時刻采取“難得糊塗”的處事方法,對保持自己高尚思想情操的作用。故事的主人公叫陶淵明,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是曆史上東晉時期著名的詩人。有著追求“仁政”,輔佐“明君”的政治抱負,一心想為國建功立業。當他步入仕途後,不滿士族把持政權,看不慣官場上的種種醜惡現象,不願與士族同流合汙,所以被排擠出朝廷,到偏遠的彭澤(今江西省境內)當了一名小縣令。官職小,條件也不好,卻少了朝廷裏爾虞我詐和鉤心鬥角的權術之爭,使他有時間讀書寫作,與朋友飲酒作詩,心裏反而挺滿足的。有一次,上麵派了一個督郵到彭澤來視察,縣令理所當然要去迎接招待。陶淵明了解到這個官員是一個玩弄權術、欺上瞞下、慣於敲詐勒索的無恥之徒,就從內心感到厭惡,自己怎麼能去恭迎跪拜這樣一個贓官呢?這是對自己人格的莫大侮辱。所以,他為了堅持自己的原則,對仕途前程采取了“難得糊塗”的處理方法,寧可丟掉烏紗帽,也不能去迎合這樣的卑鄙小人。當時,做縣令的薪俸每月隻有五鬥米,於是,他說:“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就把縣印放在堂上,摘掉官帽,揚長而去,回柴桑老家過起了隱居生活,寫出了《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傳世之作,名留青史了。

能夠堅持自己信念的曆史名人,還有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嵇康,他是位很有成就的文學家、哲學家和音樂家,被稱為魏晉奇才。他堅持“守誌無二”的立場,不為發動政變奪取曹魏政權的司馬氏效力,對個人功名利祿和權勢采用了“難得糊塗”的處理方法,索性過起了以打鐵為生的隱居生活,因對他人舉薦自己做官而寫下了語言灑脫鋒利、尖銳潑辣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終於惹惱了司馬氏,製造借口把他抓了起來,招致了殺身之禍。臨刑前,他從容不迫地彈奏了自己創作的名曲《廣陵散》,時年僅40歲。還有東漢時期的“硬脖子”縣令董宣,為了履行自己把京城管理好的職責,對至高無上的皇權都采取了“難得糊塗”的處置方法,就是事關皇親國戚,也一樣按照法律製度辦事,決不徇私枉法。他把湖陽公主家裏一名犯了殺人罪的家奴就地正法後,漢武帝讓他給不依不饒的湖陽公主磕個頭、賠個禮,來緩和一下關係,誰知他認為自己沒錯,對皇上的話也“難得糊塗”起來了,直著脖子,別人摁都摁不下去。事後他不但沒受到懲罰,還得了30萬錢的獎勵。

此外,運用“難得糊塗”之法處理問題,堅持自己的思想情操,成就一番事業者,還有對小事“糊塗”,連家裏糧食還能吃幾天都不知道,卻對國家大事一清二楚的北宋宰相呂端;有戰國時在當時的條件下,就敢對敬神畏鬼之事進行“難得糊塗”,把巫婆和“三老”投入漳河,戳穿了“河伯”娶婦的鬼把戲,並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把鄴城(今河南省安陽縣和河北省臨漳縣一帶)治理得井井有條的魏人西門豹等。

當代還有一位大賢,他的理論成果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休戚相關,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其正確性已經被充分證明了。這人就是前麵已經提到過的馬寅初先生,其堅持自我修養的許多驚世駭俗的言行,是可以和“難得糊塗”處事之法相聯係的。馬寅初先生在1957年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時,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發表了書麵發言《新人口論》,尖銳提出了中國人口問題的嚴重,呼籲盡快控製人口的盲目增長。這一重要提議,在當時卻遭到批判,這時的馬寅初先生,非但沒為麵臨的嚴峻形勢所動,沒有違心地去寫什麼檢討書,反而大義凜然地寫了篇《挑戰書》,就是1959年發表在《新建設》第11期上《我的哲學理論和經濟理論》一文中的兩篇“附帶”聲明,其一便是《接受〈光明日報〉的挑戰書》,他說:“我雖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敵眾,自當單身匹馬,出來應戰,直到戰死為止,決不向專心壓服不以理說服的那種批判者們投降。”(《懺悔還是不懺悔》第62頁)字裏行間都可以看到馬寅初威武不屈的錚錚鐵骨,堅守自信的高尚情操,和“難得糊塗”地對待放置到頭頂的刀槍劍戟,傲雪淩霜並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