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母年高吃鵪鶉,補益脾胃堅筋骨
在《紅樓夢》第五十回“蘆雪庭爭聯即景詩,暖香塢雅製春燈謎”中,姑娘們聯詩製謎時,因天氣寒冷,李紈捧過手爐來,探春親自斟了暖酒,奉與賈母。賈母便飲了一口,問那個盤子裏是什麼東西。眾人忙捧了過來,回說是糟鶴鶉。賈母道:“這倒罷了,撕一兩點腿子來。”於是李紈要來水洗淨了手,親自撕了遞與賈母。鶴鶉素來有“動物人參”的美譽,難怪賈母鍾情於它了。
我國民間有“要吃飛禽,鴿子鵪鶉”的說法。鵪鶉肉、蛋,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就已把鵪鶉的肉、蛋作為名貴佳看。宋朝清河王,向高宗進禦簇,其中就有用鴿鎢肉製作的多種美味食品,如炙鵪子脯、益鵪子羹等。可見我國人民很早就知道鵪鶉的食用價值。
其實,鵪鶉的價值不僅限於食用,還有醫療作用。唐代食療學家孟詵對鵪鶉就極為讚許,說它能“補五髒,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熱。”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有一位名叫董炳的醫生,用鵪鶉肉治好了一名患腹水病的婦女。這位婦女腹大如鼓,骨瘦如柴,睡不能睡,坐不能坐,每天隻好靠著衣被半臥在床,一連數日不思飲食。忽然想起鵪鶉肉好吃,該醫生就讓家人給她煮鵪鶉吃。不料,病人吃了鵪鶉肉,病情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傾刻間,汗如雨下,不能說話,極力把衣被甩開,扶著東西去廁所,結果尿出許多白色粘液,腹水逐漸消退而愈。
鵪鶉肉有高蛋白、低膽固醇的特點,還含有卵磷脂。其性味性平、味甘。入脾、肺經。鵪鶉肉能夠補五髒,治五髒虛損;益中氣,治羸瘦短氣;利水消腫,治瀉痢疳積、濕痹及水腫尿少。適宜於營養不良、體虛乏力、貧血頭暈之人食用;也適合高血壓、血管硬化、結核病、胃病、神經衰弱、支氣管哮喘、皮膚過敏、小兒疳積、腎炎浮腫、瀉痢等症的食療。
用鵪鶉一隻,加紅糖、黃酒適量,同煮至肉爛,早晚空腹溫服,有補五髒、止咳嗽作用,可以用於治療咳嗽日久、氣短乏力等症。用鵪鶉1隻、赤小豆30克、生薑數片,一起煮粥食用,有補五髒、止痢的作用,用於赤白痢的輔助治療。用鵪鶉1隻、黨參15克、山藥50克同煮至熟,喝湯吃肉,有健脾益氣、助消化的作用,用於脾胃虛弱、食欲缺乏、消化不良等症的治療。取鵪鶉2隻切塊,荸薺10隻切片,入油鍋炒熟食用,有治高血壓的作用。
鵪鶉蛋與鵪鶉肉一樣,曆來也是食物中的珍品,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古代為帝王將相食用,故有“宮廷珍貴食品”之名。鵪鶉蛋外殼為灰白色,並雜有紅褐色和紫褐色的斑紋。優質蛋色澤鮮豔,殼硬;蛋黃呈深黃色,蛋白粘稠。
鵪鶉蛋性味甘、平、無毒。入心、肝、肺、胃、腎。可補血,養神,健腎,益肺,降血壓。主治肥胖型高血壓,糖尿病,胃病,貧血,營養不良,支氣管哮喘,肺結核,腎炎浮腫,神經衰弱和代謝障礙等症。鵪鶉蛋對於肺病,肝炎,腦膜炎,胃病,糖尿病,哮喘,心髒病,神經衰弱,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小兒疳積等病症均有較好的輔助療效;對營養不良,發育不全,身體虛弱,孕婦產前、產婦產後出現的貧血等都有很高的滋補作用。所以鵪鶉蛋被人們譽為延年益壽的“靈丹妙藥”。
除此之外,取鵪鶉蛋兩個,打入杯內,放入少許食鹽攪勻,用滾燙的沸水衝滿一小杯,飲服。有滋養五髒,潤肺定喘作用。適用於體弱多病,氣短乏力,支氣管哮喘,神經官能症等症。取鵪鶉蛋5個;益母草30克,水煎取濃汁,食蛋喝湯。有調經活血作用。適用於月經不調,痛經等症。取鵪鶉蛋10個煮熟剝去蛋殼,與蒸好的白木耳同煮湯,加入冰糖調味食用。有養陰滋潤,補氣強心作用。適用於頭暈眼花,體弱多病,失眠等症。將牛奶煮開後,打入鵪鶉蛋,煮成荷包蛋食用。有和胃補虛作用,適用於慢性胃炎。
賈母愛吃的糟鵪鶉的做法是:將鵪鶉去毛,除去內髒,洗淨濾幹水後放入陶缽中,加入精盆、花椒拌勻,醃製三天後去掉花椒,將鶴鶉掛在通風處晾兩天,達七成幹即可將晾幹的鶴鶉塊盛入水壇內,倒入白酒,放甜酒糟拌勻,密封數天即成。吃時從壇內取出需用量,盛入蒸缽內,加入適量豬油,上籠蒸熟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