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泥山藥糕點心,鳳姐探病秦可卿
在《紅樓夢》第十一回中,秦氏的病情已經一天比一天嚴重了,整個人變得幹瘦無比,引得王夫人與賈母心疼萬分,吩咐鳳姐兒常去秦氏那兒坐坐,看看她想吃點什麼。後來鳳姐兒去探望她時和她拉了些閑話,又說了些這病無妨的話來開導她。秦氏對鳳姐兒說:“嬸子回老太太、太太放心罷。昨日老太太賞的那棗泥餡的山藥糕,我吃了兩塊,倒像克化的動似的。”鳳姐兒見她喜歡吃這個,就說明日再給她送些過來。
賈母賞的這山藥糕,主要含有大棗和山藥兩種材料,能夠健脾、和胃、益氣、生津、養血、固腎,再加上這種點心藥性平和,營養豐富,容易消化,所以很適合病中的秦可卿食用,以至於秦氏吃了之後,“好象克化的動似的”。在今天,棗泥餡的山藥糕,仍可作為慢性脾胃虛弱、營養不良病人的滋補品。
關於大棗,本書前麵以作介紹,此處重點介紹一下山藥。山藥又名淮山,有“神仙之食”的美名。《神農本草經》中稱山藥為薯蕷,將其列為上品。作為藥食兩用的常用滋補保健品,山藥能滋養脾胃,補而不膩,香而不燥,常人久服,健身強體,延年益壽。對於老弱體虛乏力,小兒消化不良,服之可調補脾胃,健脾止瀉。山藥還能補肺止咳,對呼吸道疾病功效顯著,老人、兒童咳喘易發者亦可預防性進補。另外,山藥具補腎益精固澀作用,凡中年腎虛,早泄夢遺,頭昏目眩,健忘失眠;老人腎衰,耳聾目暗,腰腿無力,尿頻尿多;小兒腎氣未充,遺尿頻仍;婦女脾腎不固,白帶綿綿;以及病後虛損,贏瘦神疲,自汗盜汗,口幹膚燥等,均可長期服用本品以調養補益。
山藥最大的特點是能夠供給人體大量的粘液蛋白,對人體有特殊的保健作用,能預防心血管係統的脂肪沉積,保持血管脈粥樣硬化過早發生,減少皮下脂肪沉積,避免出現肥胖。它含有足夠的纖維,食用後就會產生飽脹感,從而控製進食欲望。另外山藥本身就是一種高營養、低熱量的食品,可以放心地多加食用而不會有發胖的後顧之憂。因此對於很多女性來說它更是一種天然的瘦體美食。
相傳在古代湯陰農村,有一對夫婦,這對夫婦非常的不好,這媳婦總盼著婆母早亡,於是每天給這個婆母吃的飯就很簡單,就是一碗稀粥,結果一段時間以後這個婆母就是渾身無力,臥床不起,結果這個事就讓農村裏邊的一個老中醫知道了,知道了以後這個老中醫就想將計就計,有一天就把這一對夫婦叫來以後就給了他們一種藥粉,就說你們把這個藥粉和在粥裏邊給這個婆母吃,我保管她百日以後就死,結果這小兩口把這個藥粉拿回去以後就照這個方法做了,就和在這個粥裏邊天天給她婆母吃,結果沒想到的是十天以後婆婆就能夠起床活動了,百天以後婆婆身體就養的白白胖胖的,後來這個婆婆就在村裏邊逢人就誇這媳婦對她好啊,再加上老中醫的一番調教,這一對逆子竟然慢慢的變成了一對孝子。而這兒老中醫用的藥粉就是山藥磨成的粉,由此可見山藥的滋補效果是多麼的奇特。
關於山藥糕的製作,明代《宋氏養生部》是這樣記載的:“山藥糕:山藥蒸熟去皮,切片暴燥,磨細,計六升;白糯米新起浙,碓粉,計四升,白砂糖二斤,蜜水溲之,複碓,篩甑中,隨界之,蒸粉熟為度。”而棗泥在清代的製法是將“紅棗煮熟,去皮核,入洋糖擦爛”。綜上所述,這棗泥餡的山藥糕製作起來就十分簡單了:取山藥、紅棗、蜜棗、香油、白砂糖、桂花適量。將紅棗洗淨,去核,和蜜棗一同上鍋蒸爛,取出過細籮備用。起鍋至火上,將鍋燒熱並放入香油適量,把過好籮的棗泥加白砂糖一同煸炒,炒至棗泥不粘手且出香味時出鍋,並加放少許桂花製成棗泥,冷卻後備用。山藥洗淨,蒸熟後去皮,過細籮,用消毒過的紗布反複揉搓過籮的山藥,使山藥成為細膩的山藥麵團。取一塊山藥麵團包入適量的未泥後收口,放入消毒過的模具內壓實,使之成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