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節話粽子
在《紅樓夢》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雙星”中,這日正是端陽佳節,蒲艾簪門,虎符係臂。午間,王夫人治了酒席,請薛家母女等賞午。黛玉見襲人、寶玉、晴雯三人哭起來,以為是“爭粽子吃爭惱了”。
粽子最早的記載是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雲:“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泊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由此可見,端午吃粽子,原來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關於粽子的名稱,曆來頗多,有書可據的就有“角黍”、“黏黍”、“粽子”、“包米”、“錐粽”、“筒粽”、“菱粽”、“秤錘粽”、“九子粽”、“竹葉粽”、“裹蒸粽”等,大體上是依形狀而名的。現今常見的粽子在製作式樣上,有尖角“小腳粽”、長形“枕頭粽”,以及方椎、寶塔等形態,有大有小,形狀精巧美觀。
由於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粽子的用料和風味也各具特色。如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為餡,少數也有采用果脯的個頭較小,為斜四角形,在北京農村中,仍習慣吃大黃米粽,粘韌而清香,別具風味;四川的粽子是先把糯米、紅豆浸泡半日,放入花椒麵、川鹽及少許臘肉丁,用粽葉包成四角粽,用旺火煮熟,吃在嘴裏外焦裏嫩,酥香脆粘,味道美不可言;廣東的粽子個頭較大,外形別致,狀如錐子,品種很多,有蛋黃、什錦、豆沙粽子,其中豬油粽、叉燒蛋黃粽、燒鴨粽、椰茸粽等獨具南國風味,久負盛名;山東的粽子是選用黃黏米包裹的粽子粘糯,夾以紅棗,風味獨具,食用時,可根據食客習慣,佐以白糖,增加甜味;湖州粽子有“粽子狀元”之莢譽,主要品種有甜粽、肉粽以及香腸粽、排骨粽、雞肉粽等,甜粽甜而糯,肉粽入口鮮莢,肥而不膩,都是選用上等糯米製成,以香糯鮮美而著稱;蘇州的粽子為長而細的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豬油夾沙、鹹蛋等品種,配料講究、製作精細,口味甜美,油潤清香。
粽子雖然好吃,但也非人人適宜。粽子多用糯米做成,性溫滯氣,吃多會加重胃腸的負擔,老人和兒童如過量食用,極易造成消化不良引起腹脹、腹瀉等症狀,即便是脾胃功能健強者,也應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
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應少吃甜粽子。由於糖尿病患者體內缺乏胰島素,吃粽子後會使血液中血糖急劇升高,加重體內糖代謝紊亂,甚至誘發糖尿病昏迷。特別是甜粽,所以要注意吃的份量,不能貪食。高血壓、高血脂患者、腎炎患者應少吃鹹味粽,鹹味粽子含鹽量較高,腎炎患者多食後會飲水過多而加重腎功能的負擔,嚴重者甚至可誘發腎衰。因此,腎病患者慎食鹹味粽子。胃腸功能不良患者也應少吃粽子,粽子主要是由糯米做成的,粘性較大,又不易消化,因此胃腸不適者不宜多食。
吃粽子最好選擇口味清淡一些的,千萬不要餐餐吃粽子,或隻吃粽子忘了其他種類食物的攝取。吃粽子時,最好搭配一碗清淡的湯,如冬瓜、竹筍、絲瓜湯等,最後再來一份水果,增加纖維質的攝取,達到營養均衡。如果過節家裏自己包粽子,要把握“現包、現吃”的原則,而從超市中購回的冷凍粽子,應蒸煮透了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