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殺蟲可消極,行氣導滯還利濕
《紅樓夢》中多處寫有檳榔。如在《紅樓夢》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題五美吟,浪蕩子情遺九龍佩中”,賈璉到寧府去,見二姐兒手裏拿著一條拴著荷包的絹子擺弄,便搭訕著,往腰裏摸了摸,說道:“檳榔荷包也忘記帶了來,妹妹有檳榔,賞我一口吃。”二姐回答道:“檳榔倒有,就隻是我的檳榔從來不給人吃。”在第八十二回“老學究講義警頑心,病瀟湘癡魂驚惡夢”中,寶玉上學之後,怡紅院中甚覺清淨閑暇。襲人倒可做些活計,拿著針線要繡個檳榔包兒。這“檳榔荷包”就是裝檳榔用的。
檳榔屬棕櫚科常綠喬木,外形和椰子樹一樣,無枝無蔓,亭亭玉立。關於檳榔民間流傳著許多神話故事,傳說中炎帝的女兒叫做“檳”,而檳的丈夫大家稱他為“檳郎”。有一次檳郎在作戰中不幸英勇的殉職了,檳得知後傷心不已,前往丈夫檳郎遇難的地方悼念,卻意外發現在檳郎去世的地方竟然長出了一顆奇特的樹木,為了紀念丈夫檳郎,因而把這棵樹稱做檳榔樹,摘下檳榔的果實,隨身放在口袋中,象征著丈夫“檳郎”永遠在身邊陪伴、保護她。
後來在海南島流行一種怪病,無藥可醫,人們隻能痛苦的等待死亡,炎帝知道後便派他的女兒“嬪”前去拯救悲苦的人民。“嬪”發現原來是當地醜陋女神派她三個女兒在四處作怪,仁慈的“嬪”於是便拿出靈芝草來替人治病,深受人們的愛戴。醜陋女神的女兒回家向媽媽哭訴,醜陋女神大怒,變身為一名生病的老婆婆來向嬪求醫,乘著嬪不注意的時候,搶走醫病的靈芝草,並將“嬪”壓在五指山下。多年後,山下居然長出了一棵高高的樹木,人們無意中發現樹上長出的果實一樣能夠醫治怪病,大家都認為那棵樹一定是“嬪”的化身,於是便將那棵樹取名為“檳榔”來感念她的恩德。
在我國南方的很多地區,吃檳榔已成了習俗。相傳很久以前,一對傣族老夫婦被不孝的兒子和媳婦氣出了胃病。有一天,夫妻倆在檳榔樹下編竹籮,風吹樹搖,一大串成熟的檳榔果掉了下來,口幹舌燥的夫妻倆順手摘下放在嘴裏嚼,覺得甘甜清涼,生津可口,略帶一點澀味。到了晚上,倆人都感到胃裏異常舒服,接著吃了幾天檳榔果,胃病居然痊愈了。從此以後,傣族就有了嚼食檳榔的習慣。
檳榔是一味驅蟲的良藥。相傳在很多年前,傣家有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名叫小芳。她勤勞賢慧,寨子裏的小夥子都很喜歡她,但姑娘隻喜歡一位叫傳平的小夥子。每天晚上,小芳在明亮的月光下紡線,傳平則彈琴陪伴,就像蝴蝶離不開花朵。可是,在這甜蜜的日子裏,意外卻不經意地發生了,小芳的肚子不知為何一天比一天鼓了起來。於是風言風語彌漫了整個山村。人們誤解小芳,連傳平都對小芳惡言惡語起來,這讓小芳失去了去的勇氣。那時人們認為檳榔有毒,食用後會毒死人的。於是小芳一狠心,取來檳榔嚼碎,一口氣吞下肚裏。不一會,隻見小芳痛苦地捂著肚子,掙紮著爬到樹叢中,絕望地等待著死亡的到來。然而過了一會兒,小芳奇跡般地從樹叢中走了出來,肚子也明顯地消了下去,人也恢複了往常的俊俏。人們跑進林中一看,原來她排出了幾條長長的蟲子。人們這才明白,小芳哪裏是懷孕,原來是蟲子在作怪。
檳榔果口味特別,切片後沾上佐料,細咀慢嚼,吐完綠水,又生丹津,吃後臉紅耳赤。蘇東坡在吃完檳榔後就即興寫出了“兩頰紅潮曾嫵媚,誰知儂是醉檳榔”的詩句。檳榔還是我國東南沿海各省居民迎賓敬客、款待親朋的佳果。海南待客有“茶、煙、酒、檳”四種等級,檳榔隻有在迎貴賓、婚慶等重大節日才擺上筵席,可見其地位。
檳榔果實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和有益物質,如脂肪、檳榔油、生物堿、兒茶素、膽堿等成分。喜食檳榔的人說,嚼檳榔可以提神、祛寒、生津止渴。近來人們還發現利用檳榔可以起到戒煙的效果:取檳榔1個,在中心鑽一個小洞,滴入煙筒屎,然後浸入淘米水中泡4天,取出洗淨晾幹。戒煙者想吸煙時,就在小孔上吸幾口,會感到氣味香甜,而聞煙時則氣味苦臭,不想吸煙。
檳榔雖有如此多的好處,卻也不可多吃。初次嚼食檳榔的人,可能引起頭暈、心慌、渾身發熱、出汗等症狀,如果平時就有心律不齊、早搏等病症的人最好不要去嚐試。對長期嚼食檳榔的人來說,隨著年齡的逐漸增大,體質越來越弱,心腦血管功能也越來越脆弱,應減少嚼食檳榔的數量。檳榔還與口腔癌的發生有一定關係,喜食檳榔的人應該警惕,發現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