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茶具說起(1 / 1)

先從茶具說起

喝茶自然離不開茶具,從茶藝欣賞的角度說,美的茶具比美的茶更為重要。早期茶具多為陶製。由於當時社會物質文明極其貧乏,因此這些茶具是一具多用。直到魏晉以後,飲茶才被看作是高雅的精神享受和表達誌向的手段,正是在這種情形下,茶具才從其他生活用具中獨立出來。

唐代,我國茶的生產進一步擴大,飲茶風尚幾乎遍及全國。這時出現的瓷器茶具有“南青北白”的特點。越窯青瓷代表了當時南方的最高水平,生產的茶碗器形較小,器身較淺,器壁成斜直形,適於飲茶。北方以邢窯為代表,生產的茶碗,較厚重,口沿有一道凸起的卷唇,與越窯所產的茶碗有著明顯的區別。

到了宋代,陶瓷工藝進入黃金時代,最為著名的有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因此,宋代茶具也獨具特色。宋代,茶除供飲用外,更成為民間玩耍娛樂的工具之一。因此又有“茶興於唐而盛於宋”的說法。

在元代,散茶逐漸取代團茶。此時綠茶的製作隻經適當揉撚,不用搗碎碾磨,保存了茶的色、香、味。

明朝的時候,葉茶全麵發展,在蒸青綠茶的基礎上又發明了曬青綠茶及炒青綠茶。茶具亦因製茶、飲茶方法的改進而發展,出現了一種鼓腹、有管狀流和把手或提梁的茶壺。茶文化中的紫砂壺便是這個時代產生的,一出現便牢牢的占據了“茶具之首”的位置。紫砂壺的造型古樸別致,經長年使用光澤如古玉,又能留得茶香,夏茶湯不易餿,冬茶湯不易涼,而壺上名家的字畫更是會讓人愛不釋手。

直至清代,我國六大茶類:綠茶、紅茶、白茶、黃茶、烏龍茶及黑茶都開始有了各自的地位。在茶具方麵,宜興的紫砂壺、景德鎮的五彩、琺琅彩及粉彩瓷茶具的燒製迅速發展,在造型及裝飾技巧上,也達到了精妙的藝術境界。清代除沿用茶壺、茶杯外,還常使用蓋碗,茶具登堂入室,成為一種雅玩,其文化品味大大提高。

而《紅樓夢》也正是出現在這個時代。在榮國府內,有專司供茶的茶房;有煎茶用的“茶吊子”、“風爐”;有端茶用的“茶托”、“洋漆茶盤”;盛茶用的“茶碗”、“蓋鍾”,以及洗滌用的“茶筅”,漱口用的“盂”……。由此可見這個貴族之家對飲茶的重視程度。

在《紅樓夢》中,講妙玉時對茶具的描述十分細致。茶盤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蓋鍾是“成窯五彩小蓋鍾”;蓋碗是“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這三樣茶具,都非常名貴,而且年代久遠,即使在清朝也算得上是文物了。不僅如此,待妙玉領寶釵、黛玉到耳房內吃體己茶時,拿出了更為珍貴的茶具。一個旁邊有一耳,杯上鐫著“□瓟斝”三個隸字,後有一行小真字是“晉王愷珍玩”,又有“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於秘府”一行小字。這是晉朝的文物,王愷是晉代著名的富豪,蘇軾又是北宋著名大文豪,僅這兩個名字就價值連城。這杯茶遞給寶釵。給黛玉的那個茶杯也是珍貴異常。給寶玉的是自己日常吃茶的那隻“綠玉鬥”,賈寶玉還很不滿意,稱之為俗器。妙玉馬上反駁道:“這是俗器?不是我說狂話,隻怕你家裏未必找的出這麼一個俗器來呢!” 由此可見,妙玉的出身也非同尋常。

時至如今,人們泡茶所用的茶具更是種類繁多。除了前麵提到的陶茶具、瓷茶具、紫砂茶具、玉石茶具外,還有以石做成的石茶具,以竹木雕成的漆器茶具,以金銀製成的金銀茶具,以玻璃製成的玻璃茶具,以塑料壓製的塑料茶具,以及塗有搪瓷的搪瓷茶具等等。

對於一組茶具來說,又細分了茶則、茶漏、茶匙、茶船、茶海、茶盤、水盂、滌方等,它們除了有自己的名字以外,而且還各司其職。茶則為取茶時用,並有量度份量的作用;茶漏置於壺口,幫助放置茶葉;茶匙可以將茶葉掃放於茶壺、茶盞,並可用末端清理淤塞的壺咀;茶船用來擺放茶壺或茶盞,盛載泡茶時多餘的水;茶海的目的是為了平均茶湯的濃淡;茶盤用來奉茶,便於捧托;水盂用來貯放廢棄的水或茶葉;滌方又叫“茶巾”,用來揩抹泡茶時濺溢的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