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製茶之方
茶的製造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對於講究品茗的人而言,製茶最重要的條件是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隻有這三者充分配合,才可製出高品質的茶葉。這兒所謂的“天時”指的是氣候,茶樹性喜溫暖多霧的天氣,平均溫度以十五度到二十度最為理想。“地利”指的是土質,茶樹生長的最佳場所是高岩峭壁,終年飽受雲霧滋潤,所以茶樹一般都生長在山坡地。 而“人和”就是栽培技術與製茶技術。
對於製茶而言,在《茶經》中,把團茶的製造方法分為采、蒸、搗、拍、焙、穿、藏等七步驟。茶葉的采摘約在二、三月間,若遇雨天或晴時多雲的陰天都不采,一定等到睛天才可摘采,茶芽的選擇,以茶樹上端長得挺拔的嫩葉為佳。好品質的茶樹多野生於奇岩峭壁上,為了采得佳茗,經常要跋山涉水,承受體力的勞累。
采回的鮮葉放在木製或瓦製的蒸籠中蒸熟,在趁其未涼前,盡速放入杵臼中搗爛,搗得愈細愈好,之後將茶泥倒入墊著表麵光滑綢布的茶模中。模一般為鐵製,木模則較不常用,模子有圓、方或花形,因此團茶的形狀有很多種。
接下來將茶模固定,然後開始拍打茶泥,使其結構緊密堅實不留有縫隙,等茶完全凝固,拉起綢布即可輕易取出,然後更換下一批茶泥。凝固的團茶,水分並未幹燥,應先置於竹簍上透幹。
團茶的水分若未幹,易發黴,難以存藏,所以必須焙幹以利收藏。透幹後的團茶,先用錐刀挖洞,再用竹簽將已幹的茶穴打通,最後用一根細竹棒將一塊塊的團茶串起來,放在木架上焙幹。
最後是將焙幹的團茶進行貯藏。這是件重要的工作,若收藏不當則茶味將大受影響。這時以竹片編成,四周半糊上紙的青器便是用來貯茶的最好工具了,此器皿中間設有埋藏熱灰的裝置,可常保溫熱,在梅雨季節時可燃燒加溫,防止濕氣黴壞團茶。
到了宋代時,製茶的方法又更為精細,品質也更加提高,此時的團茶的製法分為采、揀芽、蒸榨、研、造、過黃等七個步驟。這時由於貢茶的大量需求,所以專門有一批擔任采茶工作的采茶工。采茶要在天明前開工,至旭日東升後便不適宜再采,因為天明之前未受日照,茶芽肥厚滋潤。如果受日照,則茶芽膏膚會被消耗,茶湯亦無鮮明的色澤。采茶宜用指尖折斷,若用手掌搓揉,茶芽易於受損。
采茶工摘的茶芽品質並不十分齊一,故須挑揀,如茶芽有小芽、中芽、紫芽、白合、烏帶等五種分別。將采回的茶芽先蒸熟,浸於水盆中隻挑如針細的小蕊,製茶者稱之為“水芽”,水芽是芽中精品,小芽次之,中芽又下,紫芽、白合、烏帶多不用。如能精選茶芽,茶之色、味必佳,因此揀芽對茶品質之高低有很大的影響。
采回的茶芽多少沾有灰塵,最好先用水洗滌清潔,等蒸籠的水滾沸,將茶芽置於蒸籠中蒸。蒸茶須把握得宜,過熱則色黃味淡,不熟則色青且易沉澱,又略帶青草味。
蒸熟的茶芽謂“茶黃”,茶黃須淋水數次令其冷卻,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榨膏前最好用布包裹起來,再用竹皮捆綁,然後放在榨床下擠壓,半夜時取出搓揉,再放回榨床,這是翻榨,如此徹夜反複,必完全幹透為止,如此茶味才能久遠,滋味濃厚。
接下來就是研茶。研茶的工具,用柯木為柞,以瓦盆為缽,茶經擠榨的過程,已幹透沒有水分了,因此研茶時每個團茶都得加水研磨,水是一杯一杯的加,同時也有一定的數量,品質愈高者加水愈多杯,研磨愈多次茶質愈細。
研過的茶,最好手指戳蕩看看,一定要全部研得均勻,揉起來覺得光滑,沒有粗塊才放入模中定型。入模後隨即平鋪竹席上,然後過黃。所謂“過黃”就是幹燥的意思,其程序是將團茶先用烈火烘焙,再從滾燙的沸水撂過,如此反複三次,最後再用溫水煙焙一次,焙好又過湯出色,隨即放在密閉的房中,以扇快速煽動,如此茶色才能光潤,做完這個步驟,團茶的製作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