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先品水
善於品茶的人常說“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可見水對於茶的重要作用。水質直接影響到茶質,泡茶水質的好壞影響到茶的色、香、味的優劣。古人對水的品格一直十分推崇,認為隻有精茶與真水的融合,才是至高的享受,是最高的境界。因此曆代品茶人對於取水一道,頗有講究,有人取“初雪之水”、“朝露之水”、“清風細雨之中的無根水”,有人則於梅林中取花瓣上的積雪,化水後以罐儲之,深埋地下用以來年烹茶。
那麼,烹茶所用之水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水質呢?北宋蘇東坡在《汲江煎茶》一詩中寫道:“活水還須活火煎,自臨釣石取深清。”宋代唐庚在《鬥茶記》中講道:“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活。”南宋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寫道:“茶非活水,則不能發其鮮馥。”由此可見,這試茶的水品,首先要講究一個“活”字。
北宋蔡襄所著《茶錄》中認為“水泉不甘,能損茶味。”明代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說:“味美者曰甘泉,氣氛者曰香泉。” 明代羅癝在《茶解》中強調:“梅雨如膏,萬物賴以滋養,其味獨甘,梅後便不堪飲。”由此可見,這烹茶之水還需一個“甘”字。隻有“甘”茶才能夠出“味”。
唐代陸羽的《茶經》中所列的漉水囊,其作用是過濾烹茶之水,使水變得清淨。宋代的“鬥茶”,強調茶湯以“白”取勝,更是注重“山泉之清者”。明弋熊明遇用石子“養水”,其目的也在於濾水,由此可見,水質需“清”也是烹茶之水所必備的。
清代的乾隆皇帝一生塞北江南,無所不至。他一生愛茶,是一位品泉評茶的行家。據清代陸以湉在《冷廬雜識》中的記載,乾隆每次出巡,常喜歡帶一隻精製銀鬥,“精量各地泉水”,精心稱重,按水的比重從輕到重,排出優次,定北京玉泉山水為“天下第一泉”,作為宮廷禦用。由此可見烹茶之水還需突出一個“輕字”。
如此種種,足以見得中國茶道在品水方麵學問的博大精深了。對於烹茶所用之水,古人首選山泉之水。這類水大多出自岩石重疊的山巒。山上植被繁茂,從山岩斷層細流彙集而成的山泉,富含對人體有益的各種微量元素。這些經過砂石過濾的泉水,水質清淨晶瑩,用這種泉水泡茶,能使茶的色香味形得到最好的發揮。
另外,古人對雪水和雨水也倍加推崇。古人稱雪水與雨水為“天泉”,尤其是雪水,更為古人所推崇。唐代白居易的“掃雪煎香茗”,宋代辛棄疾的“細寫茶經煮茶雪”,元代謝宗可的“夜掃寒英煮綠塵”,清代曹雪芹的“掃將新雪及時烹”,都是讚美用雪水沏茶的。至於雨水,一般說來,會因時而異:秋季天高氣爽,空中灰塵少,所落之雨水味“清冽”,是雨水中上品;梅雨時節天氣沉悶,陰雨綿綿,水味“甘滑”,較為遜色;夏季之雨,雷雨陣陣,飛沙走石,水味“走樣”,水質不淨。但無論是雪水或雨水,隻要空氣不被汙染,與江、河、湖水相比,總是相對潔淨的,是沏茶的好水。
對於常人來說,更多的還是選用江、河、湖水來烹茶。這類水屬於地表之水,含雜質較多,渾濁度較高,一般沏茶難以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在遠離人煙,又是植被生長繁茂之地,汙染物較少,這樣的江、河、湖水,仍不失為沏茶的好水。唐代陸羽在《茶經》中就講到:“其江水,取去人遠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今天人們泡茶大多選用自來水。這種水含有消毒的氯氣,在水管中滯留較久的,還含有較多的鐵質。當水中的鐵離子含量超過萬分之五時,會使茶湯呈褐色,而氯化物與茶中的多酚類作用,又會使茶湯表麵形成一層“鏽油”,喝起來有苦澀味。因此用自來水沏茶,最好用無汙染的容器,先貯存一天,待氯氣散發後再煮沸沏茶,或者采用淨水器將水淨化,這樣就可成為較好的沏茶用水
由此可見,選用純淨水來泡茶相對來說應該是最好最方便了。采用多層過濾和滲透技術,可將一般的飲用水變成不含有任何雜質的純淨水,並使水的酸堿度達到中性。用這種水泡茶,不僅因為淨度好、透明度高,沏出的茶湯晶瑩透徹,而且香氣滋味純正,無異雜味,鮮醇爽口。市麵上純淨水的品牌很多,此外還有各類質地優良的礦泉水,這些都是泡茶的好水,因此我們也就不必再為用什麼水來泡茶而傷腦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