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與中醫的養生之道
飲茶之所以成為一種傳統,一種時尚,其起因還是源於茶的藥用價值。從“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傳說開始,茶葉僅僅是一種治病的藥物,由生嚼到煎煮成湯液飲用,逐漸行成了飲茶和茶療的養生之道。
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中對茶有這樣一個評論,他說茶治便膿血甚效,意思是說你要是鬧肚子,拉膿拉血,那麼喝點茶就沒事了。還有三國的名醫華佗,他當時就講了“苦茶久食益思意”,意思是說常喝茶能夠振奮精神,加強你的思維。梁代名醫陶弘景,他也提出了一句話,說久喝茶可以輕身換骨。唐代的大醫學家陳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遺》中寫到了這麼一句千古傳頌的話,說是“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意思是所有的草藥都隻能治與之相關的一個病,而茶卻是什麼病都能治。唐朝藥王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對茶的功效講到,茶能治熱毒下痢,同時還能治腰疼難轉。元朝的《飲善正要》一書中對於茶的描述是,凡諸茶,味甘苦微寒無毒,去痰熱止咳利小便,消食下氣。
除了以上所述,我國還流傳著許多以茶治病的美麗傳說。相傳在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采下茶葉,炒製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就采集了一盒茶葉裝入錫盒,準備進貢給皇上。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臥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而這茶就是現在產於武夷山的“大紅袍”了。
還有產於安徽休寧縣鬆羅山的鬆羅茶。傳說在明太祖洪武年間,鬆羅山的讓福寺門口擺有兩口大水缸,引起了一位香客的注意,水缸因年代久遠,裏麵長滿綠萍,香客來到廟堂對老方丈說,那兩口水缸是個寶,要出三百兩黃金購買,商定三日後來取。香客一走,老和尚怕水缸被偷,立即派人把水缸的綠萍水倒出,洗淨搬到廟內。三日後香客來了見水缸被洗淨,便說寶氣已淨,沒有用了。老和尚極為懊悔,但為時已晚。香客走出廟門又轉了回來,說寶氣還在廟前,那倒綠水的地方便是,若種上茶樹,定能長出神奇的茶葉來,這種茶三盞能解千杯醉。老和尚照此指點種上茶樹,不久,果然發出的茶芽清香撲鼻,便起名“鬆羅茶”。二百年後,到了明神宗時,休寧一帶流行傷寒痢疾,人們紛紛來讓福寺燒香拜佛,祈求菩薩保佑。方丈便給來者每人一包鬆羅茶,並麵授“普濟方”。病輕者沸水衝泡頻飲,兩三日即愈;病重者,用此茶與生薑、食鹽、粳米炒至焦黃煮服,或研碎吞服,兩三日也愈。果然,服後療效顯著,製止了瘟疫流行。從此鬆羅茶成了靈丹妙藥,名聲大噪,蜚聲天下。
這些傳說到今天依舊如此動人,茶能養生治病已是所有人的共識。茶中的芳香物質能夠調節人體的神經係統,提神醒腦;茶中的有機酸和維生素能夠促進唾液的分泌,達到生津止渴的效果;飲茶能夠保證人體攝取大量的水分,可利尿消疲,防治便秘;茶葉中的含氟物質能夠健齒防齲,此外,茶還能夠幫助人體消化,能清心明目,能增強人體免疫力,能排除人體毒素,能延緩衰老,如此種種,都表明茶對於人體的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功效。一杯清茶,一縷幽香,養生竟因茶而變得如此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