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母何以得長壽,善良無憂真性情
在《紅樓夢》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之中,從養生學方麵來看,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算大觀園裏的“老祖宗”——賈母。在大觀園裏,以賈府的社會地位和物質條件,自然是極其講究生活方式的。但是,在這同樣的生活環境中,“有的人從會吃飯起就吃藥”,有的人年紀輕輕就離開了人世。秦可卿病死時不到二十歲,賈元春去世時也隻有三十歲,黛玉、晴雯、迎春、王熙鳳都不得長壽,但是賈母卻享年八十三歲。人生七十古來稀,為何這賈母能夠得享天年呢?
清代名醫程鍾齡提出的“保生四要”,把養生保健概括為四點:“一曰節飲食;二曰慎風寒;三曰惜精神;四曰戒嗔怒。”如果賈母的生活態度剛好能印證這些觀點,那麼賈母長壽之謎也就迎刃而解了。那麼賈母又有什麼樣的生活態度呢?
在飲食方麵,賈母不像一般老年人那樣對飲食過於小心翼翼,顧慮太多,她有自己獨特的飲食習慣。賈母愛吃,她始終保持良好的食欲,想吃就吃,認為飲食是生命的第一需要。賈母會吃,隻要是適口的食物,她都喜歡。賈母平時的飲食較清淡,以煮、燉、蒸的食物為主。但她不會為了美味而傷害身體。如在螃蟹宴中,她沒有忘記此物雖味美,但也性寒,所以她品嚐了一些後,又適時教導興高采烈的孩兒們:“不要因為好吃而多吃,吃多了肚子痛。”賈母喜歡與眾人一塊吃飯,最令她心情暢快的事莫過於“看著多多的人吃飯”。寶玉、黛玉差不多每頓都同賈母一起吃,王夫人、薛姨媽、鳳姐、湘雲、寶釵也經常是她那裏的食客。這樣大家在一起既可以交流吃的經驗,又可以融洽感情,有助於提高食欲,增加食量,促進消化。
賈母是個愛熱鬧的人,她常說,“我是個極愛快樂的人。嚼得動的吃兩口,睡一覺,悶了時和這些孫子孫女們頑笑一回就完了。”每逢節日,必與晚輩們在大觀園內走動、看戲、玩樂、散心,有說有笑。如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及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陳腐舊套,王熙鳳效戲彩斑衣”中,描述賈母按品上妝、進宮朝賀、祭祀宗祠、下棋摸牌、猜謎取樂、吃酒看戲,這些都是以賈母為中心,極寫大觀園內元宵前後的喜慶熱鬧景象。
賈母性情豁達。即使在寧府被抄、兒孫發配,鳳姐、寶玉雙雙染病,整個賈府搖搖欲墜之際,她都能承受打擊,冷靜處理紛亂的事務。賈赦、賈珍發配邊疆需要盤費,一家大小還要維持生計。至於親戚,“用過我們的,如今都窮了”,即所謂“一損俱損,一榮俱榮”而“沒有用過我們的,又不肯照應”。此時此刻,賈母叫邢王二夫人同著鴛鴦等開箱倒籠,又叫賈赦、賈政、賈珍等一一地分派,各房各室都有,“我所剩的東西也有限,等我死了,下剩的都給服侍我的丫頭。”賈母在從容鎮靜中透出一家之長的氣派。
賈母是一個愛動之人。去虛清觀打醮,鳳姐本隻邀請寶玉、黛玉、寶釵等人,寶釵等都懶得動。賈母聽後,卻第一個積極響應:“即這麼著,我同你去。”還動員府中太太小姐丫環們:“長天日久的,在家也是睡覺。”並派人傳話:“有要去的,盡管跟了老太太逛去。”打醮敬佛是借口,真正的目的卻是帶領大家進行一次痛痛快快的郊遊。賈母雖然終生養尊處優,但卻喜歡散步遊樂,多行走。她認為散步可以“疏散疏散筋骨”。中秋賞月,王夫人擔心夜裏冷,風大,認為不宜到外頭賞月。賈母卻堅持要到大觀園寬敞的亭榭中賞月,並興致勃勃地要上凹碧山莊。麵對百來步石階,她拒絕坐轎,信步而上,意氣風發。
賈母是一個善良真誠仁慈之人。在劉姥姥二進大觀園時,瀟湘館土地下蒼苔滿布,劉姥姥不走石子漫的甫道,偏走土地,不防咕咚一跤跌倒,眾人都拍手嗬嗬的大笑。賈母笑罵道:“小蹄子們,還不挽起來,隻站著笑!”劉姥姥爬起來後,賈母問她:“可扭了腰了沒有?叫丫頭們捶捶。”從這兒可以看出,賈母的真誠與善良,不像一般富貴人家那樣飛揚跋扈。
由於養生有道,賈母在臨終前依舊頭腦清晰,毫不糊塗。她說:“我到你們家已經六十多年了,從年輕的時候到老來,福也享盡了。”無怨無艾,該撒手時即撒手,走得何等灑脫。當賈母叫:“鳳丫頭呢?”鳳姐本來站在賈母旁邊,趕忙走到跟前,說:“在這裏呢。”賈母道:“我的兒,你是太聰明了,將來修修福罷!”這算是賈母臨終前的最後囑咐,不想伺候過她的鳳姐有一個不好的下場。賈母走的安詳,麵帶笑容沒有一點痛苦,也許這就是一生最後所有人都渴求的善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