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飄妙音,樂人樂己樂心神(1 / 1)

紅樓夢中飄妙音,樂人樂己樂心神

音樂養生是中醫養生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指運用音樂來調劑人們的精神生活,改善人們的精神狀態,從而起到預防、治療某些心理情誌疾病的作用。《紅樓夢》中出現了多處描寫音樂改善心情的情節。在劉姥姥二進大觀園時,與賈母吃酒玩耍。不一時,隻聽得簫管悠揚,笙笛並發。正值風清氣爽之時,那樂聲穿林度水而來,自然使人神怡心曠,當下劉姥姥沂見這般音樂,且又有了酒,越發喜的手舞足蹈起來。

《紅樓夢》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淒清,凹晶館聯詩悲寂寞”中寫道:賈府中秋賞月,賈母見月至天中,比先越發精彩可愛,因說:“如此好月,不可不聞笛。”眾人賞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換暖酒來。正說著閑話,猛不防隻聽那壁廂桂花樹下,嗚嗚咽咽,悠悠揚揚,吹出笛聲來。趁著這明月清風,天空地淨,真令人煩心頓解,萬慮齊除。由此可見,美妙的音樂的確會讓人心情舒暢,心緒隨著音樂而飛舞,使人情不自禁的歡快起來。

我國古代就有“以戲代藥”,音樂治病的方法。音樂具有多種不同的節奏,其藝術感染力作用於感情,以情導理,使人的心理保持愉悅,人自然就放鬆下來。另外音樂特定的頻率、聲壓直接作用於人體的器官,對心髒或聽覺器官產生共振作用,帶動並調節人的生理節奏。這樣既可以增強人的抗病能力,又有利於治療某些疾病。

《易經》上有句名言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這正說明了我國古代對於音樂養生的認識。在春秋時代,秦醫和為晉平公診病,就對音樂與健康的關係作過深刻論述,醫和說:“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固有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之後不容彈矣。於是有繁手淫聲,堙心耳,乃忘平和,弗聽也。物亦如之,至於煩,乃舍也己,無以生疾。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心也。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徴為五聲,淫生六疾。”宋代的文豪歐陽修也記錄過自己的一段病史:“昨因患兩手中指痙攣,醫者言惟數運動以導其氣之滯者,謂惟彈琴為可。”

相傳古時候有一位老人在戰場上失去了兩個兒子,使他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陷入了極度的憂鬱狀況中,他一度拒絕同別人交談並絕食。在藥物療法一愁莫展的時候,醫生了解到他過去喜歡彈琴的背景,於是決定請他的一位朋友為他彈奏琴音,經過一段時間,柔美的音樂終於打開了他閉鎖的心靈,慢慢地,醫生鼓勵他自己演奏的欲望,讓陪伴他的親戚朋友充當他的聽眾。不久,這位老人就開始進食、服藥,最後完全恢複了健康。

人的感情,複雜多變,因時因地因環境改變而變化無窮。同樣一個人,心情好時百曲順耳,但聞樂曲便賞心悅目,百感交加,就能從中品出不同凡響的韻味來;心情不好時,心境全無,再好的樂曲也感刺耳,感到厭惡。音樂與心情息息相關,於此可見一斑。因此音樂養生的要義,就在於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培養自己良好的音樂細胞,以音樂調節保持好心情,再以良好的心情去欣賞品味音樂,形成良性循環,才能大大有益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