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疑害人又害己
猜疑是基於一種對他人不信任的、不符合事實的主觀想象。人與人之間常有的爭執、吵鬧、誤會乃至過去很多的冤假錯案,幾乎都是因為猜疑而起。猜疑還會導致偏執,產生敏感、狹隘的心理。所以,猜疑不僅害人而且害己。
具有猜疑心理的人與別人交往時,往往抓住一些不能反映本質的現象,發揮自己的主觀想象進行猜疑而產生對別人的誤解,或者在交往之前對某人有某種印象,在交往之中就處處用這種成見效應與對方接觸。對方一有舉動,就對原有成見加以印證。雖然猜疑心理有種種表現,但我們可以發現其共同的特征,即沒有事實根據,單憑自己主觀的想象;抓住“毛皮”,忽略本質,片麵推測;不懷疑自己的判斷,隻是相信自己,懷疑他人,挑剔他人。具有猜疑心理的人把自己置於一種苦惱的心態中,對別人采取不信任的態度,嚴重的甚至對自己的感覺也產生懷疑。
有一對夫妻,當初相識時,男才女貌,人稱佳偶天成。婚後一段時間,兩人也恩恩愛愛,互敬互重。後來,男的升任為部門經理,因而業務增多,日夜忙於工作,而且他本來就十分熱愛這份工作,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就更加兢兢業業了,儼然忘了還有一個家。女的呢,開始看著丈夫升職了,事情增多,錢也掙多了,非常滿意。
但沒多久,她就覺得不對勁兒了。她總疑心丈夫沒那麼忙,隻是借工作之便與別的女人幽會偷情。她開始風言風語地對丈夫進行中傷,並且竭力想監視他的行動。丈夫有些莫名其妙,忍讓一陣之後開始對妻子進行回擊。兩個人的生活就亂了起來,經常吵吵鬧鬧,矛盾愈演愈烈,直至最後走到法庭領回離婚判決書。直至這時候,他們才明白,其實雙方都是在熱烈地愛著對方,隻是莫名其妙的傷害太深了,傷口無法再痊愈。他們隻有痛苦地帶著對對方的深愛,退回各自孤獨的角落。
生活中,為什麼深愛著的人們會如此折磨對方呢?如果丈夫不是以牙還牙,如果妻子不是如此疑心,如果他們能平心靜氣地坐下來,開誠布公地交談,他們還會這樣嗎?矛盾還會加深嗎?煩惱還會增多嗎?
猜疑心不僅傷害了別人的自尊和感情,也無異於自絕後路,自挖陷阱。因為,你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傷害了自己。所以,我們一定要鏟除這隻攔路虎,才能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
清除心中的雜草
越是荒蕪的土地,雜草就越多,但隻要你在土地上種上莊稼,就能使雜草再也沒有生存的空間。人心有如土地,如果內心荒蕪,就隻能長出“煩惱”、“痛苦”之類的雜草。要清除這些心靈的雜草,隻有在心靈的花圃裏種上可以收獲的“莊稼”或者快樂的鮮花。
哲學家休謨的弟子,個個學富五車。一天,這位哲人意識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但對弟子們還有些不放心,就決定露天講授最後一堂課。於是,休謨指著一片雜草叢生的田野問弟子們道:“你們看,田野裏長著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