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與孔子的對話十分精彩,尤其是顏回回答孔子的那段言論,更是精彩絕倫。你看,當孔子問他為什麼不願做官的時候,他對答得何等好啊!他說,“自家在田野裏自由自在,隻要勤於躬耕,足夠穿衣吃飯之用;操琴彈撥自己熟悉的曲調,足以自娛;我學老師之道,做個不追求名利的正人君子,足以自樂。放著有吃、有穿、有娛、有樂的日子不去享用,放著大自然的清風明月、鳥語花香的美景不去觀賞消受,偏偏要去朝廷做官,豈不是太沒意思了嗎?!”
孔子見顏回說得很有道理,不禁出口讚賞顏回的思想和品德,認為他真正實踐了知足者不以爭名奪利來拖累自己的古訓。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不乏“知足而樂”的人。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兒子梁從誡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不以利自累”的人。
梁從誡先生1949年入讀清華大學曆史係,1952年院係調整後轉入北京大學曆史係。1958年研究生畢業分配到雲南大學曆史係任教。後來,他先後擔任中國大百科出版社編輯、《知識分子》雜誌社主編、“自然之友”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等職。他的經濟條件甚好,收入不菲,但是他不追求物欲,不企望享樂,更不去過奢靡的生活,而崇尚勤儉樸素的傳統美德,認為它是集眾善之鏈,是一切幸福的中心。它使人通達、平靜、知足、無累、快樂……
“勤儉曆來是中國的傳統美德。翻遍《古文觀止》,從孔子到五柳先生,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一直是以‘一簞食,一瓢飲’的樸素生活為榮的。”梁從誡先生回憶說,“抗戰時期,物質生活極端貧乏,父母的經濟收入又很微薄,日子過得很清貧。我記得上小學時,我一年有三季打赤腳或穿草鞋。特別是抗戰後期,我母親林徽因肺病已經甚重了,但她每日依然粗茶淡飯,還躺在病床上和父親研討著書立說。就是在那種貧病交加的條件下,他們寫出了包括大部頭的《中國建築史》等多部書籍。他們崇拜讀書、著書,因為他們崇拜它的力量。”
梁從誡先生無限興奮地回憶他一生中得益最多的一段時光。“那時候,我的父親和母親的精神生活是那樣充實,好像盛滿了酒的酒杯。在我的記憶中,那段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我的父親母親有著十分難能可貴的生活態度。一是曠達樂觀,其次是知足知止,從不追求超越生命基本需求的物質利益,所以內心永遠平靜如水。這些高尚品德,培養了我後來對生活的追求。”
直到現在,梁從誡先生對父母親那一代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境界,仍心懷深深的敬意,並心向往之。因此,他和他的老伴兒依然住在50年代的一所老房子裏,日常生活也過得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有時兒孫們回來,包一頓餃子,吃一頓炸醬麵,就會心滿意足、快樂無比了。
永不知足,是一種病態,是貪得無厭,其結局必然是自我毀滅;時常知足,才會活得輕鬆,過得自在,是一切幸福和快樂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