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快樂定律
一個快樂的人,能給別人帶來快樂,一個悲傷的人,能給別人帶來煩惱。快樂和悲傷都是一種情緒。情緒的好壞總會影響著周圍的人。因此,我們要做一個快樂的人,用神奇的快樂定律去感染身邊的人,讓他們也變得快樂。
一位年輕人決定外出遊學。臨行前,他去向一位智者請教,希望他能為自己指點一二,這樣在人生之旅中就不會或少跌跟頭。
見到智者施禮後,年輕人問:“我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夠給別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笑著望著他說:“孩子,在你這個年齡有這樣的願望,已經是很難得了。有些比你年長很多的人,從他們問的問題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給他們多少解釋,都不可能讓他們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隻好讓他們那樣好了。”
年輕人滿懷虔誠地聽著,臉上沒有流露出絲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著說:“我送給你四句話。第一句話是,把自己當成別人。你能說說這句話的含義嗎?”
年輕人回答說:“是不是說,在我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把自己當成是別人,這樣痛苦就自然減輕了;當我欣喜若狂之時,也把自己當成別人,那些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一些?”
智者微微點頭,接著說:“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
年輕人沉思一會兒,說:“這樣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而且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
智者兩眼發光,繼續說道:“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
年輕人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要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話是,把自己當成自己。這句話理解起來太難了,留著你以後慢慢品味吧。”
年輕人說:“這句話的含義,我一時還體會不出。但這四句話之間有許多自相矛盾之處,我用什麼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呢?”
智者說:“很簡單,用一生的時間和經曆。”
年輕人沉默了很久,然後向智者叩首告別。
後來,年輕人變成了壯年人,又變成了老年人。再後來,在他離開這個世界很久以後,人們都還時時提到他的名字。人們都說他是一位智者,因為他是一個愉快的人,而且也給每一個見到過他的人帶來了愉快。
年輕人獲得的四句話,就是人生的快樂定律。生命中快樂的事情不是很多,但是快樂是可以創造的,就看你以怎樣的眼光來看待自己。正如智者給年輕人的四句忠告,當你記住並能悟出其中的真諦時,你一定能成為一個快樂並且能為別人帶來快樂的人。
在人生的旅途中,學會把快樂定律運用到生活中去,你的旅途將會減少挫折,你的生活也將會充滿快樂,並把快樂傳給別人。
簡單生活就是快樂
我們的快樂,大多是在衣食住行的方麵體現出來。如果生活變得複雜化,快樂也就不那麼容易獲得了,越是簡單的生活,就越容易收獲快樂。
一群同學在一起聚會時,不知是誰提出將來要去西藏走一走的想法。這勾起了他們對未來生活的興趣,高談闊論的場景立刻展現。
“我想去桂林,這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阿斌說,“我要去阿爾卑斯山滑雪,去盧浮宮看畫,去維也納聽音樂,最好都能實現,要不,實現一個也行。”阿斌在大談他的宏偉理想。
坐在一旁一直沉默不語的張誌偉說:“我的心願可沒你那麼複雜,我希望明年這個時候我們大家還能坐在一起,一起來吃這盒飯就行。”
“你這算什麼心願呀!明擺著,這麼簡單的事,隨時都可以實現。”大家對他的想法進行批判,“簡直太沒有意思了。”
“這簡直俗得掉渣了,老土!”不知誰冒出一句話,引來大家的一片笑聲。
“對呀,我要的就是這種簡單的事。這種俗事,隨時都能得到,不像你們,想得那麼遙遠,那麼複雜。”
的確,在生活中,太遙遠的夢想,實現的時候遙遙無期,又有什麼快樂可言呢?我們的心過於向往那些遙不可及的良辰美景,而對身邊觸手可及的美景卻視而不見。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對身邊的生活出現種種的不滿,沒有塞納河畔的歌聲、沒有香榭麗舍大街的浪漫、沒有凱旋門的壯觀……還有許多的沒有,所以我們總是不快樂。
詹妮弗?梅西是休斯敦的一年級大學學生。她第一次在信用卡上簽了名,得到了一件T恤衫。一年後,她發現已經在十四張信用卡上簽了字,總計消費高達兩萬美元。
三十四歲的佩奇?霍爾度完蜜月回來,發現自己已經被老板炒了魷魚。她和丈夫不得不開始盤算如何償付結婚、度蜜月以及購置新房家具的182萬美元的現金。
與以往其他年代的人不同,現在美國十八歲至三十五歲的青年都是伴隨著債務文化成長的。這種文化是由方便易行的信用卡產品、持續繁榮的經濟以及昂貴的生活方式組成的。有關人士指出,現在許多美國青年往往是靠欠單生活,利用信用卡和貸款,來支付餐館費用,來購買高科技玩具,以及新款汽車。有很多學生在他們大學畢業之前,就已經債台高築。因債務纏身,不少人發現自己現在已經很難買得起房了。就像有人說的:我們得竭盡全力來償還我們的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