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浙江人在全國 第二節 經營南部“根據地”(1 / 3)

第六章 浙江人在全國 第二節 經營南部“根據地”

一、浙江人在上海

上海是個海,能夠容納百川。“神秘”的浙商軍團,自然不會失去弄潮上海的機會。

可以說,二十餘年來,浙江人走出土地、走向現代經濟文明的曆程,或許是發生在中國土地上最激動人心的一幕。昨天還作為中國經濟試驗場的浙江,今天浙江在全國各地經商辦企業達3萬多家,人數多達160萬,億元以上資產的企業就達上百家。浙商,有十分之一把腳步留在了上海。目前浙江人在上海投資興辦的企業已超過4000多家,人數達15萬,僅2000年新開業的就有350家。不少企業還將總部遷往申城,現在浙江排名前10位的民營企業均已入駐上海。浙江的企業家在滬上刮起了一股旋風,讓同行感到“神秘”、“可怕”:浙江的企業家也創造了可觀的財富。

第一個在滬搶灘的浙江人是誰,恐怕已不可考。但山海環抱的溫州地區久久流傳這樣一句話:“上海是個廣闊的天地,溫州人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與此同時,與204國道相通的溫州每一個鄉鎮都辟出了“直達上海班車”的候車站。204國道上,晝夜奔馳的大車、小車甚至拖拉機上,一群群一批批溫州人奔向上海。

許多人一定還記得這樣一則溫州人在滬創業的故事。1991年10月,上海浦東開發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還是一片希望的田野,精明的上海人正很有耐心地等著政策的不斷出台。金秋時節。楊高路上。兩個操著上海人誰也聽不懂的溫州方言的中年漢子像勘探隊員一樣在張張望望畫畫寫寫,整整5天,從最南端的楊高路到最北端的高橋。隨後,他們悄悄登上海輪回到溫州。

緊接著,又一次大規模的集資行為在溫州龍港農民中開始了“根據我們在上海浦東得到的信息和現場調查,浦東開發缺少一條貫通南北的幹道,楊高路的拓寬改造是勢所必然的,因此,將來的楊高路必將繁華無疑,搶在改造前租下一批店麵房屋……”說這番話的就是前往浦東刺探信息的陳氏兄弟的老二。在此以前,他曾有過在深圳深南東路搶先一步租下店麵發大財的輝煌紀錄。

清晨,陳氏兄弟提著裝有65萬元人民幣巨款但又髒兮兮的蛇皮袋匆匆坐上了開往上海的長途汽車,當然,他們沒忘記在家鄉帶上一本不知什麼名稱的集體企業營業執照副本。因為溫州人誰都知道,以公有製為主體的大上海,誰都害怕與個體、私營經濟打交道。塵土飛揚的楊高路上,提著蛇皮袋的陳氏兄弟叩開了一個又一個單位的大門。令上海人詫異的是,他們所看的都不是沿馬路的門麵,在浦東嚴橋鄉,陳氏兄弟看中的竟是離楊高路有30米之遙的一間倉庫。

自然有上海人竊笑這兩個人不開竅。可是,陳氏兄弟心裏清楚得很,你們上海人才不開竅呢!根據他們掌握的信息,楊高路要麼不改造,一改造必是6車道、8車道無疑。到那個時候,再看誰笑誰?

到1991年11月底,陳氏兄弟的65萬元投資落實了。盡管他們的上海合作夥伴有村辦企業、市屬企業、部隊大院之分,但是,聯營協議的主要內容是一致的:上海方以地皮為投入,溫州方出資改造成活動房式店麵,由溫州方經營處理,收入二八分成,5年不變。事物的發展果然以得了個大頭的溫州人的意願為轉移:1992年春節,鄧小平同誌在楊高路留下足跡;緊接著,耗資8億多元的楊高路改道工程被列為上海頭號工程。

1992年12月7日,楊高路竣工儀式前夜,陳氏兩兄弟在他們上海的居所樂嗬嗬的說:“65萬元投資共營造了活動店麵109間,現已出租98間。還有11間不是租不出去,而是我們舍不得租,因為行情還在看漲。目前租金每間1平方米均8000元,65萬元投資已收回了。你算算,一共經營5年,我們能賺多少?信息真是金錢啊!”

該輪到上海人目瞪口呆了。

信息已成為當代經濟的主要資本。當時的上海人不一定拎得清,溫州人捷足先登了。於是,在上海的中心城區北京東路,出現了“溫州電器一條街”(又稱“上海生產資料一條街”)。於是,上海灘冒出幾百家泵閥廠,其中大部分生產基地在溫州,上海隻是營銷點而已,但大上海似乎一夜之間,就成了全國“泵閥之城”。

於是,大方飯店、南京飯店、臨江飯店等近十家賓館被溫州人長期包房,以至於被稱為上海“溫州村”。

然而,在上海這片被充分激活的土地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嬗變。

1986年,上海市政府製訂《上海市進一步推動橫向經濟聯合試行辦法》,1988年,上海市政府出台《上海市外地投資企業若幹規定》,以後,“18條”、“新18條”政府應運而生。十多年來,上海企業有逾4000個項目“走向全國”,全國有一萬多個企業“走進上海”。

到90年代初,上海人抓住浦東開發的契機,提出了打“中華牌”的口號。長期在計劃經濟體製緊箍下的人們,走出“大上海的螺螄殼”,放下“朝南坐”的架子,學習兄弟省市不辭千辛萬苦闖蕩天下的精神。

經過幾年的曆練,上海同兄弟省市的經濟聯係,已經開始擺脫原先“經濟聯營”的初級模式,轉向以資產為紐帶的參股、控股、兼並、收購的緊密型合作模式;轉向在原材料資源地直接輸出技術、資金、管理、人才、投資辦廠、組建企業集團或集約化聯合體;轉向輸出品牌,利用知名品牌,利用知名品牌盤活資產存量,實施“銷地產”。僅最近兩年間,上海在長江經濟帶七省一市的合作項目總數就達到2300多項,上海方投資逾70億元;上海輸出的技術成果5000多項。技術交易額達到10多億元。

溫州人在政策上的優勢在消失。廣東人、北京人,乃至香港人、台灣人紛紛湧進上海掘一桶金……溫州人發出歎息:上海的錢越來越難賺!一度曾雲集上海的“溫州商人軍團”的人數也開始銳減。來自曾經被稱為上海“溫州村”的大方飯店、南京飯店、臨江飯店等近十家中低檔賓館的消息表明:溫州商人的長期包房呈明顯減少趨勢。一度被溫州商人炒得炙手的上海生產資料一條街——北京東路的櫃台,也開始呈現“熊市”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