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浙江人在全國 第二節 經營南部“根據地”(2 / 3)

在一些人發出“溫州人在上海沒有戲唱了”的感歎的時候,溫州人在默默奮進,蓄勢待發,期待著新一輪的創業。

《巴黎的溫州人》書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字:溫州人在流動和移民過程中,具有區隔和逾越的兩重性,一方麵溫州人總是聚集在一塊,與當地社會存在一定的隔離,另一方麵不斷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需求超越地域界限的行動模式和認識觀念。

到2000年底,溫州人在四川、內蒙古、上海、天津、南京、昆明、沈陽、哈爾濱等25個省、市,先後建立溫州商會或企業家協會,並在13個城市成立溫州商會籌備組,進行會員培訓、住處交流、中介眼務、行業自律、調解糾紛、維護合法權益等活動。

溫州在全國各地的160萬經商大軍,其中10%駐足上海。浙江人為上海貢獻的1%的GDP,有大半歸功於溫州籍企業家。單就這兩個數據,就足以引起世人關注。何況,上海是全國經濟中心,生機勃勃,潛力無限。因此,不管是溫工委成立,還是此後每年一度的會員大會,都成了滬溫兩地的經濟大事,兩地領導出席講話、溫籍企業家齊聚一堂、媒體爭相報道……

溫工委的會長劉際潘,原是東海艦隊副司令員,在溫州人中素有名望、備受尊重,受命擔任會長一職可謂眾望所歸。副會長高天樂、王均瑤、楊介生、錢金波、吳誌澤、鄭元豹、周星增、李舜儀、周成建、陳成金等都是在滬溫州籍大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

溫工委成立兩年多來,為會員或在滬溫州人協助解決經濟、民事、刑事、行政等各類法律糾紛30多起,並於2000年11月成立法律谘詢部,聘請多位律師每日輪流坐班,開通法律谘詢熱線,建立起係統的維權工作程序。維權工作得到了加強,投資機會多了。兩年多來,以溫州龍頭企業為中堅,帶動一大批溫州企業來滬投資。德力西、天正、均瑤、報喜鳥、紅蜻蜓……

上海建橋學院董事長周星增的一個“第一”和一個“比喻”在溫州人中和不少上海人中廣為流傳。一個“第一”是,周星增投資3億元創業的上海建橋學院是上海第一所由外地人投資興辦的民辦大學。一個“比喻”是關於上海人與溫州人的比較:溫州人的生存能力更強,無論在何種惡劣的環境下,都像一棵野草一樣,自己會找到陽光和雨露,而上海的環境和條件太好了,上海人更像溫室裏的花朵,美麗但不夠堅強。這個關於野生和養殖的區別的比喻還受到上海市委副書記龔學平的稱讚。

2002年4月份,經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徐匡迪市長簽字,建橋學院又被破格列入國家計劃內招生序列,成為上海市第4所列入計劃內招生,並有獨立頒發大學文憑資格的民辦大學。2002年正式招生計劃定為1720人,熱門專業還可以上浮10%,2002年又是上海31所民辦高校中招生最多的學院。

上海亞龍企業創辦的上海市首家導醫服務公司,填補了該行業的空白,方便了外來患者的就醫;上海輕紡市場創辦的董家渡布料市場,對馬路市場入室、還路於民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華東電器集團投資3億元購並了南京路上的一幢商業樓,成為溫州企業進軍中華商業第一街最大的一個企業;中發電氣集團參與具有50年曆史的上海電表廠的資產重組,成為溫籍企業參與上海國企改革的突出代表。

在上海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浙江人將行得更遠。

二、浙江民資“北伐”、“西征”

如果在西部作個調查:“什麼省份的人最受歡迎?”結果很可能是浙江人,更確切說是浙江商人。

浙商之所以深受歡迎,是因為擁有數千億元資本。近幾年來,浙江尤其是溫州在省外的投資猛增,其資金數額之多、投資行為之眾、擴張領域之廣都前所未有。據不完全統計,僅溫州已有千億元民資流向外省市區。

2002年9月,溫州民間資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集體下注四川巴中和自貢,35個溫州老板與這兩個市簽了35個項目,共投下15億多元。由一些民企組建的“溫州財團”,更是在全國各地房地產市場“攻城掠地”。

在新疆、甘肅、雲南等,隻要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會出現“浙江村”、“溫州工業城”、“義烏小商品街”。

“你發展,我發財”———“北伐”與“西進”線路圖符合市場發展規律   仔細考察,便可發現浙江民資順應市場的“北伐”與“西進”線路圖。

以浙江為起點,民資“北伐”路線大致是這樣的:在上海建立大本營,以京滬線為軸心,向蘇南和南京挺進,直到北京;接著,在北京建立據點,然後再向東北輻射。“西進”的路線則以長江為軸心,在成都建立大本營,以重慶為據點,再向西部擴展,一直推進到新疆與中亞各國的邊界。“西進”的多是勞動密集型的企業,而“北伐”的多為有一定技術含量的企業。

上海、北京、成都、重慶等大城市是浙江民資的密集投放區。在上海,浙商達50多萬人,浙籍民企在上海投資總額、企業總數和資產總額,均居全國各省市區之首。浙江人在北京開辦的各類企業有上萬家,全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最大的燈具批發市場、奧運場館項目、北京凱博爾國際滑水運動場項目等等,都有浙商身影。早在2000年,以溫州為主的皮鞋企業開始沿著長江西進,不少企業選擇重慶和成都作為投資基地。在四川、重慶、新疆等西部省區市,有300萬浙商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號召,“你發展,我發財”,在西部投資辦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