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風雲浙商的智慧 第二節 內地浙商七巨頭(1 / 3)

第七章 風雲浙商的智慧 第二節 內地浙商七巨頭

一、鄭曉超和他的“永固”

柳市。

這是隸屬於沿海改革開放城市溫州市的一個小鎮。

以柳樹下形成集市而得名的柳市鎮是座曆史悠久的城鎮。據《柳市鎮誌》載,早在西漢時,這裏就已經形成村落。兩千多年來,柳市人祖祖輩輩在這塊土地上揮灑汗水,希冀用勤勞的雙手構築自己的家園。然而,在漫長的歲月裏,一直記載的卻是貧窮和落後。改革開放以來,敢為天下先的柳市人搶抓機遇,衝破了人多地少的束縛,開始跑供銷、經商、辦企業。二十多年過去後,在這49.88平方公裏的“彈丸之地”上,竟出現了1000多家企業,數十家集團和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了百億的規模。據說,這數字超出了西藏,是寧夏的一半!

人民是創造曆史的英雄。正是有鄭曉超這樣一大批具有超前意識、冒險精神和應變智慧的人,才有了柳市的今天。

從不願意受窮而走南闖北的供銷員到興辦企業,使企業從不知名到知名,成為我國最大的電力金具專業生產廠家之一和國家電力係統歸口單位,鄭曉超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經曆了很多的尷尬,同時也有了很多的榮耀和收獲。

2002年春天,筆者來到了已名揚海內外的柳市,在這片神奇的熱土上和鄭曉超相約相聚,走進了他的故事,翻開了“永固”的創業史……

(一)創業之初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柳市的一部分農民放下鋤頭洗腳上岸後,采取了與本地區生產力、農民自身素質相適應的發展農村經濟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開始了低壓電器的生產。而另一些人則負責把這裏生產的低壓電器銷往全國各地。從開始的幾個人到幾十人,從幾十人到幾百人、幾千人、幾萬人,最多時達到十萬人,形成了“十萬供銷大軍”。這支隊伍以原子裂變的速度在增長,他們浩浩蕩蕩地衝出溫州,衝出浙江,跨過長江,跨過黃河……

鄭曉超也成了這支大軍中的普通一兵。究其原因,有幾分的無奈,幾分的衝動。不願意受窮,要靠個人的奮鬥闖出一條致富的道路,便是當初鄭曉超最現實的選擇。

鄭曉超出身於書香門第,當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初中,居然被人為地中止了學業。他的父親是一名數學教師,但當時學校卻保留著一條近乎荒唐的慣例——教工的子女應把深造的機會讓給工農出身的學生。於是他邁著沉重的步伐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校園。憑著他天資聰穎的頭腦,鄭曉超很快在一家製造小木船的造船廠找到了一份月工資30元的會計工作。然而,當柳市低壓電器市場漸成規模,鄭曉超開始躍躍欲試。最終他毅然辭去了原來的會計工作,踏上了艱難的推銷生涯。

帶著蝦幹、紫菜、目魚幹等海特產,帶著忍辱負重的微笑,鄭曉超敲開了一家家國營企業、集體企業的門。在那冰河才剛剛有點融化的年代裏,訂上幾十元、幾百元、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合同,真的讓人有一種莫名的躁動和興奮!

憑著自己的吃苦耐勞,憑著自己的真誠機靈,年輕的鄭曉超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

說溫州人在創業初期以假冒偽劣起家,實際上是一種不妥切的說法。當然假冒偽劣的現象比較嚴重在當時也是客觀存在。然而更多像鄭曉超這樣的供銷員以及“後方”的生產企業,在主觀上還是很看重質量的。但客觀上由於一時發展速度過快而技術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卻使溫州的企業和溫州人經曆了太多太多的尷尬。

鄭曉超在多年的供銷生涯中,總是選擇一些質量信得過的產品,盡可能將好產品推銷給用戶。然而當柳市的低壓電器一次次被《人民日報》等全國媒體曝光,鄭曉超感到雙肩沉甸甸的,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痛!

“曉超,我很尊重你的人品,不是我不幫你的忙,而是你們的貨實在說不過去了。這一次,我隻有退貨了。否則,這個責任我承擔不起。”老客戶老朋友類似的話,鄭曉超聽了幾次後,使他決定結束這令人興奮又令人感傷的供銷生涯。他希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生產出質量頂呱呱的產品,讓繼續跑供銷的溫州人挺起腰杆,揚眉吐氣地喊:“我們的產品最好!”

幹什麼好呢?“走遍千山萬水,用盡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曆經千辛萬苦”的鄭曉超風塵仆仆地踏上歸途,他開始思考自己今後的選擇。他首先想到的當然是與他推銷的產品有直接關係的低壓電器行業。然而鄭曉超很快就否定了這個想法。因為,當時的柳市低壓電器已形成全國性規模,市場競爭也十分激烈。具有超前意識和冒險精神的他想衝出一條新路!他開始了沒日沒夜的市場調研,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項目。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推銷中認識的一個電力金具方麵的工程師告訴了他一個信息。工程師拿出兩個銅鋁接線端子讓鄭曉超看後說,兩個產品外形雖然相似,但製造方法卻完全不一樣,銅和鋁的接口端,一種是用鋁澆鑄的,一種則是摩擦焊接的。前者溫州有生產,但質量不可靠,後者則是鄭曉超從來沒有見過的。工程師說:後麵這種產品,是真正合格的產品,目前我國隻有少數廠家能夠生產。由於這種零件太小,投資成本高,所以想找個工廠生產。

鄭曉超一邊聽著這位工程師朋友介紹情況,一邊腦子在飛速地轉著。當朋友說到,這種產品前景好,今後將廣泛應用到電網建設中時,鄭曉超馬上回答:“我幹!”

不久,低壓電器生產廠家林立的柳市鎮,悄悄地掛出了一個牌子——“樂清永固金具廠”?穴永固金具股份有限公司前身?雪。當時,廠牌掛得挺正規,但廠房卻很簡陋。一些人用懷疑的目光看著出身於書香門第的鄭曉超,他行嗎?會不會在柳市多一個製造假冒偽劣的廠家?但鄭曉超和他的股東們並不做任何解釋。在當時許多廠家設備普遍落後的條件下,鄭曉超傾其所有,並從柳市信用社貸了款,從東北購進了大型設備。機器是到站了,但沒有相應的公路讓汽車直接開到廠裏去,怎麼辦?鄭曉超急中生智,提議利用木板鋪成的滾筒滾動的辦法,使平板車像蝸牛爬行似的艱難前行,硬是將這台大型設備運到了簡易廠房裏。

之後,將機器安裝完畢後,鄭曉超和股東們既當工人,又當技術員,通過技術攻關,終於生產出了第一批產品,送到國家有關部門鑒定,質量完全符合國家標準。

(二)發展之中

1990年,對於溫州市的部分企業來說,是一個“黑色的年月”。由於產品量大麵廣,良莠夾雜,帶來了溫州市產品的一些負麵效應。此時,有人寫信給中央有關部門,要求對溫州市產品特別是低壓電器進行嚴厲打擊。來信引起中央重視,很快,由國家六部局組成的打擊假冒偽劣隊伍進駐柳市。這次風波,使樂清的部分企業再也抬不起頭來。一些人走在大街上頭幾乎碰著胸口,就像犯了錯誤的小學生挨老師批評似的。

在“打擊、堵截、疏導、扶植”八字方針指導下,製售假冒偽劣的企業和個體戶受到了嚴厲打擊。而部分知名企業和正規生產企業卻得到了扶植。銷售量反而提高了。永固金具廠作為部分企業之一,也嚐到了質量過硬帶來的甜頭,企業門口出現了排隊購貨的經濟奇觀,加快了企業原始積累的步伐。

這次震撼人心的打假治劣活動,使鄭曉超和股東們進一步認識到,“質量興企”和創造、發展自己的品牌對於一個要持久、健康發展下去的企業是多麼的重要。為此,“永固”廠響亮地提出了“一切為產品質量服務,一切為用戶著想”、“創造永固自己的品牌”的口號。永固人不僅是掛在口頭上,而且還將之落實在行動上。當時,一些親朋好友說鄭曉超和股東是“床上不睡睡床下——頭腦發熱”。

麵對他們的話語,鄭曉超等沒有爭辯,但心裏十分清楚,相信“永固”牌產品必將深入人心。後來的發展證明了這一點,證明了鄭曉超的遠見卓識。

20世紀90年代初期,一些生產銅鋁類電力金具的大廠家就發現,他們的用戶名單正悄悄地減少。開始,他們對這家勢頭不錯的民營企業並不怎麼重視。但通過調查,他們發現大勢已去,“永固”廠生產的產品已廣泛進入電力部門,占絕對優勢。

“永固”的電力金具和熱縮電纜附件產品進入80多個省市的城鄉“兩網”改造網絡,成為指定生產企業。

不少人想問問不顯山、不露水的鄭曉超,他的絕招是什麼?這個問題恐怕鄭曉超也沒有細想。但有一點他是非常明確的,即從創業一開始,就追求產品質量。在當推銷員的那個歲月裏,盡管他一直想銷好的產品,但他還是吃了不少假冒偽劣的苦頭。所以,當他自己創業的時候,便緊緊抓住產品質量和品牌不放鬆,並借此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三)輝煌之後

企業逐漸越做越大,生意越做越好,錢賺得越來越多,但並沒有使鄭曉超高興起來。當他在報紙上看到中國的民營企業平均周期隻有兩年零九個月到三年,而發達國家的企業“壽命”大多超過15年,同時親眼看到全國及自己身邊的民營企業如走馬燈似的輪換,甚至一些知名度相當高的民營企業似流星劃過天空時,他有一種說不出的沉重。而當企業界的朋友在交流中說到民營企業要過幾個“坎”,過了千萬難過億元大關,過了億元難過5億大關,過了5億大關,難過10億大關時,鄭曉超陷入了沉思之中。

有人指出:中國民營企業要想尋求發展變化其根本點在於民營企業一定要有特殊的適變機製和戰略。

而具體到“永固”,其適變機製和戰略的切入點又在哪裏呢?鄭曉超苦思冥想。

苦思冥想的結果是在機製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方麵而推出了一個個大動作。

首先是資產重組,成立規範化的股份有限公司。在多年的創業中,鄭曉超深切地感受到溫州家族式民營企業在發展初期所發揮出的機製靈活、決策快和凝聚強等優勢,但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卻恰恰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阻力,出現了股東隨意性大、決策不科學、責權利不明確等現象。為此,鄭曉超在企業高層會議上響亮地提出了進行股份製改造的口號,並得到了董事和廣大股東的認同。1999年元旦,經浙江省有關部門批準,浙江永固金具廠經過資產重組,更名為浙江永固金具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溫州地區為數不多的規範化的股份公司,為企業下一步更好發展奠定了基礎。2001年1月,經國家工商總局批準,企業又升格為全國無區域性股份公司。

其次是擴大生產規模。對於擴大生產規模和多元化經營,鄭曉超保持十分冷靜的態度,這可能與他“穩步前進、乘勢而上”的發展思路有關。因為在他看來,許多民營企業在發展到高峰時往往因為市場定位不準確,盲目實行擴張而最終導致失敗。針對自己企業的現狀,鄭曉超經過冷靜思考後,決定擴大生產規模,但不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理由是:一是企業實力不斷增強,“永固”牌係列產品在市場上知名度不斷提高;二是現有一萬多平方米的生產、辦公用房已顯得十分擁擠,不僅對經營和管理不利,而且難以突出企業規模和形象;三是需要進行技術改造,新的生產和檢測設備引進,還沒有“落戶”的空間。基於上述理由,鄭曉超和他的同伴果斷地做出了在柳市新光工業區征地數十畝,增加了3萬多平方米生產用房的決策。如今,當你走進美麗而現代化的廠區,看到的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鄭曉超的又一動作是進行技術創新。投資千萬巨資,建立了檢測中心,並從法國引進了先進的橡膠注射機生產流水線,大大提高企業的科技水平和產品開發能力。與此同時,公司繼續高薪聘請了一批科技人才,開發出了一個個科技新產品,使產品品種更齊全,結構更趨合理。如今,架空絕緣金具、變電金具、線路金具、電纜熱縮附件、矽橡膠預製式電纜附件、矽橡膠可分離連接終端、電纜分支箱、氧化鋅避雷器、施工工具等產品成為電力市場的“硬通貨”,多次在國內外企業高手雲集的招投標工作中,簽下了一個個大合同。據初步統計,公司生產的“永固”牌銅鋁類電力金具占了浙江省市場份額的80%,而在全國各大省市區也均達到25%以上。在電力金具行業(銅鋁類)昔日的國企“老大哥”們,大部分都落在了“永固”的後頭。

“有錢大家賺,大家有錢賺,才會有積極性,企業才會有市場有效益。”這是鄭曉超經常說的一句話。這句十分樸實的話,其實說明了一個很深刻的道理。隨著企業科技水平的提高、管理能力的加強和生產成本的相對降低,鄭曉超運籌帷幄,進行了營銷的全麵創新,推出了“按額定價,超額獎勵,上不封頂”等舉措,大大提高了營銷人員和代理機構的積極性,使企業發展邁上了快車道。

由於業績突出,2001年12月,農業部授予鄭曉超“全國鄉鎮企業家”榮譽稱號;2002年7月6日,鄭曉超又當選為浙江民營經濟研究會副理事長,並被浙江省民營經濟研究所聘為特約研究員。鄭曉超自己有一句人生格言,那就是:“沒有超越,就沒有發展。”為使企業邁上新的台階,為了祖國電力事業的發展,鄭曉超正在用他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來搶抓機遇,創造一個又一個新的輝煌。

二、打火機中的“大虎”

一個“小不點兒”產品———打火機,從起步到打破由日本、韓國等同行壟斷國際市場數十年的格局,僅用了十年時間。這是溫州人創造的奇跡。

同樣是這十年,代表溫州打火機行業衝在最前頭的一隻“猛虎”是溫州大虎打火機廠。

虎牌,是大虎打火機廠廠長周大虎打出的品牌。商標圖案是一個氣宇軒昂的猛虎頭像,正勇武威嚴地吼嘯。虎者,獸中之王也,嘯傲林泉,睨視群雄。周大虎以此命名,不僅意味著他要成為勇冠打火機行業的虎將,更緣於要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成長為縱橫捭闔、龍騰虎躍之師的深思熟慮。

(一)艱苦創業

溫州市汽水廠女工黃嫣嫻疲憊不堪地回到市區西站郵電宿舍的家中。她怎麼也打不起精神。

丈夫周大虎見狀,關切地詢問道:怎麼啦?黃嫣嫻歎氣道:廠裏不景氣,人員要分流。有三條路可走。一是退職,發幾千元;二是提早退休;還有就是每個月領些補助費。你說怎麼辦才好?最近雖已有些耳聞,但消息來得這麼快,周大虎還是愣了半晌。他是個愛揣摩的人,與妻子反複分析:既然這樣了,急也沒用。才三十多歲的人,做什麼不能賺口飯吃?隻要肯鑽研,天下沒有不成功的事。幹脆,一次性買斷算了。

經過一番思考,打定了主意,說幹就幹。隔壁有許多鄰居在家裏裝搭打火機,周大虎已早早留了心,這是個門路,起步易,見效快。把五六十平方米的宿舍擠一擠,騰出兒子十來個平方米的房間,到南站勞務市場叫了三五個工人,置辦些工具,一個家庭小作坊便叮叮當當地開張了。一天裝搭出一二百隻打火機,妻子的工資便有了眉目。這是1991年5月間的事。

周大虎的工場像模像樣地開工後,他便有一半的心思留在家裏了。他不願小打小鬧混日子,一直想著創出些新品種。當時同類的日本產打火機賣到三四百塊一隻,其實成本隻用十幾塊錢。隻要保證質量,大有潛力可挖。愛琢磨肯鑽研是他的優點,一年多時間下來,手裏研究出了好幾個品種,對這行業越來越熟悉,越來越有信心,越覺得這活兒前途無量。竟慢慢地有了停薪留職、自己出來闖闖的打算,他暗自下了決心。

身為市郵電局幹部的周大虎擬了個要求停薪留職兩年的報告,送往局人事處。看完報告後,處長輕輕地把紙擱在桌子上:大虎,要出去闖闖我們不反對。問題是時間要改動。一周前省局剛下來新精神,要辦就得辦五年,否則就在單位好好幹。你拿定主意。

大虎一下子愣住了。這事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兩年與五年,區別似乎不大,但這對端了16年鐵飯碗、家裏妻子已經下崗的周大虎來說,就是個需要反複掂量的問題。兩年事小,幹砸了大不了回去上班;五年可不一樣,多漫長的歲月,還回得去嗎?回去還有優勢嗎?他愣了半晌不開腔。處長問:大虎,怎麼樣?他如夢方醒,要回了報告,托辭道:我再考慮一下,下星期再來。五年,那是背水一戰啊。

豁達開朗的周大虎竟失眠了。他坐立不安,畢竟這是一個轉折點,前途是凶是吉,誰心裏都沒數。

周大虎出身於一個幹部家庭。父親被錯劃為右派,大虎念了初中一年級後便到市郊牛山那邊插隊落戶。幹過相當多行業的臨時工。是在西岸郵電所工作的母親提早退休,大虎才頂替進郵局有了正式工作。他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做人做事都比別人要認真,好勝好強不認輸,不計報酬不顧艱辛,事事要幹得比別人出色,他認為這樣才有榮譽感,受人尊敬。他的這些優點使他很快脫穎而出,被提拔為勞務公司經理。

性格決定命運。具有很強毅力的周大虎一直相信自己的直覺,他決定咬牙去幹,走出自己的路子。經過一周痛苦的思索後,周大虎終於遞出了停薪留職報告。

他開始動作起來。在市區更新巷4號租下了三百平方米的廠房。因早出晚歸,離家太遠,覺得無法照料家人,他決定在廠房後隔出七八平方米當住房,無窗戶無透氣孔,無廚房無衛生間,鋪一張床,上麵再搭一張床,帶上全家離開裝修才兩個月的家,一起搬到了廠內。自此開始在舊廠房中創新業的艱難曆程。

才十來歲的兒子在廠房裏漸漸長大。小男孩貓著腰爬上閣樓般的上鋪,再鑽進去睡覺;下來可就不那麼容易了,有時大清早聽得樓板上咚地一聲響,那就是兒子睡眼惺忪從床上掉下去了。兒子常問:咱家什麼時候搬新房呀?破破爛爛的,同學們都不想來這玩。夫婦倆安慰兒子:快啦快啦。爸爸創業成功,搬新廠房時搬新房。

誰知這一住就是五年。在百裏坊大榕樹下一個飯攤裏吃了五年;在樓梯下的水龍頭下衝了五年澡;離廠100來米小弄堂的公共廁所是他們一家五年的衛生間。每天想的是今天有沒有進步有沒有成績。

過年時,擺過分歲酒,把最後一個工人送上車,大虎夫婦趕緊帶孩子去買新衣,但為時已晚,一間間店像是趕在他們前麵打烊,看完樣式講完價錢欲貨比三家時,早已市散人空,怏怏而返,而且差不多年年如此。於是一次又一次地許諾明年一定趕早。周大虎的胃病也是在那幾年熬出來的。一次與德國猶太商人在甌昌飯店談判,過了下午兩時,對方喝可口可樂,咖啡,捏核桃,悠哉樂哉,他可吃不消,趕到餐廳正好打烊。幾次如是,大虎饑腸轆轆,有一次終於抓住餐廳早了一分鍾打烊的“把柄”,請食客作證,方才有飯落肚。

創業艱苦,夫婦倆有思想準備,就是怕兒子吃不消。“憐子未必不丈夫”,周大虎心中最在乎的還是兒子跟著吃了太多的苦,他總想著怎樣去彌補。所以當兒子放學後扔下車子大呼小叫地衝進來要父親辦少年足球隊時,周大虎毫不猶豫地一口答應了他,絲毫沒有去想需要花費多少精力多少財力,竟無意中在另一領域體現了溫州民營企業家的頑強意誌和拚搏精神。

(二)足球情懷

周大虎此時手頭並不寬裕。但他把辦少年足球隊當作一件正事去做,所投入的精力和財力是無法估量的。

請教練,租場地,買球衣,購飲料點心,每個月都要花上好幾千元,他無怨無悔。他自己從小喜歡體育,又為了培養兒子的自信和意誌,拉起溫州八中一支班級業餘球隊便正兒八經地操練起來。但他對隊員有個要求,不準輸隻能贏。

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訓練,這支球隊竟“所向披靡”,班際球賽是冠軍,校際球賽是冠軍,一路打出了名氣打出了威風。他親自組織後勤,親自參與訓練,妻子黃嫣嫻是拉拉隊長,帶上全廠職工停工鳴號擊鼓去捧場。贏了全家慶祝,全隊慶祝。最終拿到了全省少年足球隊冠軍。

業餘球隊成立時間不長,要在強手如林的全省球賽中奪冠,個中艱辛一言難盡。13支球隊中那12支是體委專業隊;溫州又已是八年不曾參賽。如何克敵製勝,體現出溫州人、溫州民營企業的堅強毅力?周大虎決定全力以赴,7月份對球隊進行全封閉短訓,這在全國的業餘隊中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戰前動員使隊員們勁頭高漲。有兩個隊員扛起擔架守在場邊,其中寓意不言而明。周大虎也許天生是個鼓動家。充滿悲壯情緒的小隊員們,個個生龍活虎,鏖戰沙場。下得場來,人人血汗淋漓。因為周大虎叮囑過,每場賽每個隊員鏟球不得少於5個,比賽的簡易球場是沙坪,十三四歲的少年們為榮譽而戰,人人舍生忘死打紅了眼。第一場賽勝利後,便使省體委官員為之震驚,溫州隊竟長進得如此出色,馬上囑咐調換宿舍,以示重視。溫州隊場場賽前動員,一路所向無敵,從第一場、半決賽、決賽,一直到勇奪冠軍。好多小隊員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少年足球隊出師告捷,鼓舞了士氣,也使溫州人八年來在省級足球賽中實現了“零的突破”。這也是溫州民營企業家率隊出征紀錄“零的突破”。

但凱歌聲中也難免有不和諧音。有人開玩笑說:周大虎運氣真好,圓溜溜的足球滾啊滾的,滾進了對方的球門。下次就未必了吧。周大虎不是個愛記恨的人,但他把這話記住了。他默默地著手組建成年足球隊,開始籌備承辦次年的全省足球賽。並且硬是在全省足球賽中一路領先,最後奪取全省冠軍。

周大虎又一次以他的毅力和恒心,證明了一個溫州民營企業家的豪邁情懷。

(三)品牌意識

周大虎辦企業,也是一路穩紮穩打。正如有人說他在少年足球賽上拿的冠軍一樣:運氣好。事實上,大虎廠曾經幾起幾落,幸而他始終有個準則,講質量創品牌。

溫州的打火機業,與溫州許許多多行業一樣,走過了一條一哄而聚一哄而散的拋物線。1992年至1993年間,打火機工場遍布鹿城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經銷戶、加工戶。大批大批的成品通過台灣客戶、華僑飄洋過海,大捆大捆的票子塞滿腰包。很快,外國貿易商、中間商蜂擁而至,是成品都搬走,竟連包也不用打。溫州打火機賣“瘋”了,加工場從幾十家劇增到幾百家,一直攀升到幾千家。許多行業的人一夜之間轉為打火機廠商撈一把,產品質量頓時大幅度下降。

1992年間,大虎廠已略有名氣;次年遇到高潮受到衝擊後,他的廠子也躲不開“赤潮”。熟練工被人挖走;配件加工戶被挖牆腳。春節探親回來報到的工人來兩個走一雙,一周後隻剩下三四個核心人物靜靜地坐在大虎身邊望著他一言不發。周大虎自忖能力不比別人差,要撈也不會比別人慢。也有人勸他趁機賺個幾千萬趕緊改行幹別的。怎麼辦?停薪留職出來,幹事業,爭口氣,創牌子,為的是今後有個成就,絕不能濫竽充數壞了名聲。當時,他的心理壓力太大了,有一周開摩托車出了三次事故。但他不氣餒,從頭開始,去南站勞務市場叫普通工,把車間變成課堂,手把手一個個教會;加工戶也慢慢花錢培育。就有朋友笑話他是不是有毛病。大虎笑笑。

果然,出事了。粗製濫造終於壞了溫州打火機業的名聲。早賺的賺飽改行了,遲入行的陷進去了。退貨壓貨投訴,許多工場滑進了怪圈。大虎廠穩穩當當地慢工出細活,得到了客戶的信任。幾千家工場似一夜之間無影無蹤,幾百家工場停工等客。老客戶新客戶在大虎廠排隊等貨,每天定單都在五萬至十萬。有人催促,大虎還是囑咐工人講質量認真搭。有些待工的企業見狀,來廠要求代加工,大虎怕他們的質量跟不上壞了自己的名聲,婉言謝絕。有人便撇嘴,牌子值幾個錢?有病啊?抓緊賺幾千萬回來,趕緊改行辦火鍋城、酒店、皮鞋、西裝,誰管你那麼多。大虎搖頭,不是不要賺,是不能賺,要慢慢賺。他一次又一次擋住了巨大的誘惑。

1994年上半年間,杭州武林門廣場一把燒鞋大火灼醒了溫州人。燈光球場質量立市誓師動員大會後,北京的兩路質量萬裏行采訪團分別來到大虎廠時,抽驗了虎牌打火機。無論管理無論質量意識無論產品檔次,虎牌均屬上乘。《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連續三天一版報道、評述,中央電視台三天有聲有色說虎牌,大虎打火機廠頓時一夜成名天下知。溫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將虎牌列為溫州貨中惟一免檢產品。不久又榮獲溫州著名產品稱號。

虎牌產品真正走上穩步發展的正道。日產量也從過去的幾百隻增加到現在的幾萬隻,每月平均以一千隻的速度遞增。工人搬進了新廠房,周家也同時實現了搬新家的願望。

1998年,輕工部常務副部長傅立民到訪。聽取彙報後,很感興趣,臨行時又關切地詢問有何困難可以幫著解決,大虎一時也想不出難事來,隻說出自己的想法,希望打火機業也能如服裝皮鞋般地進行全國監測評優,以應得榮譽為企業揚名。副部長聽後很感興趣。稍後不久,由輕工部、中國五金製品協會牽頭,彙集全國十家產品和一家日本產品,委托在沈陽的中國日用五金檢驗中心進行鑒定,檢驗報告說明,其中以虎牌產品最好,已達到與日產打火機同等水平。傅立民等親自來溫,向大虎廠授予“97中國防風打火機最強生產企業”光榮稱號。

輕工總會會長陳士能非常欣賞周大虎的質量意識和拚搏精神,一次在輕工重點企業會議上談到開發大西北的問題時,陳士能指點著周大虎說,要競爭,就要像大虎一樣,把產品搬到國外去,把國外企業競爭掉,而不是到大西北與西北群眾爭飯吃。

2000年5月10日,江澤民總書記來浙視察,大虎打火機廠為第一站。總書記為該廠題寫廠名,對該廠的創業精神給予充分的肯定,並勉勵好好發展,做世界打火機行業龍頭企業。

做世界打火機龍頭企業,是周大虎1998年實現“全國打火機行業龍頭企業”願望後立下的第二個宏願。那一年,他將他的車牌號、手機號、電話號均統一為2002,即在那時便給自己立了一根標尺:在2002年,努力成為全球打火機業的領頭人。大虎會成功的,他離他的既定目標已越來越近。

三、浙江的阿裏巴巴

在浮誇的中國互聯網界中,馬雲是一個異數,他似乎是所有網絡公司老總的反義詞:他不懂電腦,不懂管理學,他不懂廣告,不許公司做廣告,他不僅不會高薪聘人,對進來的人還減工資,他說:“網絡公司沒好日子了,中國新經濟就有希望了,現在熱鬧的是造工具的人。”他認為自己很傻,“像阿甘一樣簡單”。然而正是對這個公司,軟銀的孫正義,在6分鍾內,決定投資上億元。被國際媒體稱為繼雅虎、亞馬遜、易貝之後的第四種互聯網模式。因為所有的中國網絡公司都是美國某一個模式的翻版,隻有它是例外。馬雲給中國互聯網公司吹來一股返璞歸真的清新之風。

(一)一個奇怪的網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