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讓企業家喻戶曉的,是1988年問世的“娃哈哈兒童營養液”。“娃哈哈兒童營養液”以中醫食療“藥食同源”理論為指導思想,以“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的顯著效果而轟動市場。多少戶家庭因此不再唱響小孩每餐必須哄騙怒打才能進食的“四部曲”,多少個孩子因此而食欲大增,身強體壯。從杭州到上海、到南京、到江西,娃哈哈兒童營養液的輻射半徑越來越大。娃哈哈營養食品廠成了杭城少有的無倉庫工廠,等著排隊提貨的大小車輛令廠門口的道路交通常常為之堵塞。
“娃哈哈兒童營養液”問世三年後,已經風靡全國,銷量飛漲、市場供不應求,然而,宗慶後這位娃哈哈的當家人並沒有陶醉在喜悅之中,相反,他已經敏感地意識到了危機:若不及時擴大生產規模,市場機遇將會失去。而此時,如果按照傳統的發展思路,立項、征地、搞基建,少說也得三五年時間,到時很可能會陷入有廠房有生產能力卻沒有了銷路的困境。在這進退維穀的時候,娃哈哈毅然選擇了充滿風險的兼並劣勢企業之路。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兼並工作艱難而又果斷地展開了。職工有“心結”,宗慶後親自出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分析利弊設想前景,為其一一解開。關鍵時刻,職工們義無反顧地站在了宗慶後的身邊。安裝月產250萬盒的兒童營養液生產線,計劃是三個月,可是僅僅隻用了28天,竟然就裝成投產了。
短短106天以後,被兼並的杭州罐頭食品廠就因生產經營機製的轉變而一舉扭轉了長達三年的虧損局麵,娃哈哈的產品優勢、資金優勢、市場優勢開始大放異彩。第二年,娃哈哈的銷售收入、利稅增長了一倍多。事實勝於雄辯。娃哈哈的兼並之仗大獲全勝,並且從過程到結果都精彩、漂亮。“小魚吃大魚”,為娃哈哈的發展之路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第二大戰役西進,在娃哈哈的曆史上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90年代中期,娃哈哈的生產經營已經初具規模,已經擁有了娃哈哈果奶、純淨水、八寶粥、清涼露等深受市場歡迎的成熟產品;當娃哈哈的事業如初升旭日節節上升的時候,他們沒有僅僅“獨善其身”,而是開始考慮該如何“兼濟天下”。娃哈哈意識到,國家的經濟發展不能僅僅依靠東部,隻有東西部地區共同發展,才能使國家富強起來,所以,實施西進戰略是東部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同時,獨具慧眼的娃哈哈還預見到:開拓西部,將是擴大市場占有率、進一步發展的好機遇。
1994年12月,娃哈哈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開展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移民建設的號召,向四川?穴現重慶?雪涪陵進軍了。遵循著“移民經費與移民任務總承包”的思路,娃哈哈與當地政府各出資4000萬元,兼並了當地的三家特困企業,組建了娃哈哈涪陵公司。娃哈哈投入成熟的產品、技術和市場,輔以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品牌優勢,使涪陵公司一舉打開了局麵,產值利稅連年快速增長。到1999年,創辦了五年的娃哈哈涪陵公司累計實現產值82352萬元,利稅17659萬元。
西進首戰告捷,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上的。涪陵位於三峽庫區,娃哈哈的到來,解決了許多當地移民的就業問題,創造了人們交口稱讚的社會效益。在涪陵公司,300餘名移民得到了安置。同時,娃哈哈落戶涪陵,還帶動了當地運輸及水、電、紙箱等配套工業的發展,就業的機會因此而大大增加。由於出色的對口支援工作,娃哈哈集團公司被國務院評為“對口支援三峽工程移民工作先進單位”,江澤民等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後視察過娃哈哈涪陵公司。這些榮譽,對娃哈哈的發展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勵。
西進是一場持久戰,幾年來,娃哈哈在不斷地擴大戰區,以期獲得更大的勝利。
1997年下半年,在西進涪陵的成功基礎上,娃哈哈繼續在三峽宜昌庫區、革命老區紅安投資建廠,結果都實現了當年建廠當年投產,當年分別取得利稅3130萬元和2312萬元的好成績。隨後,在革命老區四川廣元、吉林靖宇及沈陽、長沙、巢湖、高碑店等地,娃哈哈相繼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基地。
於是,無論是在黃土高坡還是在白山黑水,無論是在風雪邊陲還是在椰樹海濱,無論是在繁華都會還是在鄉村小鎮,都留下了娃哈哈人的汗水和足跡,娃哈哈的產品通過密如蛛網的營銷網絡銷售到了全國的任何一個角落,而分布合理的幾大生產基地又成了產品銷售堅實有力的大後方。西進,使娃哈哈初步形成了規模經營,就像一個曾經牙牙學語的孩子,今天,已長成了一位年輕力壯的青年。
在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役中,娃哈哈決定挑戰洋可樂。1998年,娃哈哈向全國乃至全球的飲料界扔出了一枚巨磅炸彈:以非常可樂為首的一係列碳酸飲料投產了!
對於這種競爭目標明確的新產品,一時間,觀望者有之、猜測者有之、懷疑者有之,有不懷好意者甚至斷言:“非常可樂,非死不可”。
這一切都是因為競爭對手——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太強大了。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均已有百年曆史,是全球的碳酸飲料行業的“大哥大”。20世紀70年代後期,這兩大“可樂”進軍我國市場,發展到目前,已占據了我國碳酸飲料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並且培養出了一大批忠實的消費者。十多年來,國內有許多廠家先後生產過碳酸飲料,但由於或缺乏實力、小打小鬧、無法形成規模效應,或產品技術含量跟不上等問題,無不——敗下陣來。曾經有此嚐試的國內八大飲料廠已被吃掉了七家,輿論稱其為“水淹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