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浙江企業巡禮 第三節 今天你喝了沒有——娃哈哈(3 / 3)

娃哈哈會成為被淹掉的“第八軍”嗎?還是讓事實來告訴你。1999年,投產一年後的非常可樂在飲料行業中異軍突起,銷量達40萬噸,已占全國碳酸飲料市場10%的份額。“非常可樂、非死不可”的“預言”被打破了!

其實,娃哈哈的這一決策並不是缺乏理性的一時衝動。1998年,娃哈哈集團公司的產量、利潤、利稅和資產規模等主要經濟指標已名列行業榜首。在國內,可以說無人能出其右,然而放眼高手如雲的國際飲料行業,娃哈哈也許隻能算是個“小弟弟”。眼看著入世的大勢已不可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方能擁有下一個世紀的燦爛明天——這一點,宗慶後和娃哈哈人很明白,娃哈哈的發展目標是高遠的,是決不安於現狀的,是“沒有最好、隻有更好”。

本土作戰,“人和”是最有利的因素。娃哈哈舉起的是民族工業的大旗,一句“中國人自己的可樂”,打動了千千萬萬個中國人的心。民族工業的風采在這一瞬間光華四射。三大戰役,每一仗都打得艱苦卓絕。之所以要戰,是因為娃哈哈具有“勤”的性格;之所以會贏,是因為娃哈哈具有“勤”的靈魂。

這一個“勤”字,就是以技術創新、營銷創新、管理創新為內容的創新機製;就是“勵精圖治、艱苦奮鬥、勇於開拓、自強不息”的企業精神;就是“自強不息、堅忍不拔、勇於創新、講求實效”的浙江精神;就是“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的中國精神。

娃哈哈人用他們的實幹,最好地詮釋了這個“勤”字,也得到了最豐厚的回報。在風雨未卜的征途上,一個“勤”字,就是娃哈哈戰無不勝的武器。

三、娃哈哈西進啟示錄

從貧困山區四川廣元、三峽庫區重慶涪陵,到革命老區湖北紅安、吉林靖宇,短短六年,中國飲料行業的龍頭老大“娃哈哈”一口氣在中西部設立了12個生產基地,總投資達8億多元。

最新的資料顯示,這12家生產性分公司,累計創產值23億元,實現利稅近5億元,安置就業7000多人。與此同時,娃哈哈自身也成長為中國最大的食品飲料企業,飲料的產量2002年達到176萬噸,占全國飲料總量的15%,已經超過百事可樂在中國的銷量,直逼可口可樂。

“而這其中,西部創業功不可沒。”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後日前向筆者透露,西部分公司在集團公司的地位,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西進創業的成功,使娃哈哈再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投資西部,究竟怎樣才能步步為營,少走彎路,實現優勢互補?

宗慶後說得很簡單:僅有熱情是不夠的。要真心實意,真槍實幹。要把成熟的產品、成熟的技術、成熟的市場引到西部。

不論在涪陵、宜昌,還是在紅安、廣元,娃哈哈各外地分公司生產的全部都是娃哈哈果奶、AD鈣奶、純淨水等成熟產品,在市場上本身就供不應求。同時,分公司上馬的都是世界頂尖級現代化生產線,有些設備甚至超過了集團公司,絕無二手淘汰貨。

有人議論娃哈哈“投資成本太高”,但宗慶後說,隻有這樣,才能起點高、競爭力強,盡快進入贏利期。

與多數企業急於開拓新市場有所不同,娃哈哈總是首先試驗自己的“老產品”,直到打開了局麵,站穩了腳跟,才考慮重新拓市。據悉,隨著西部開發投資的成功,希望娃哈哈前去投資辦廠的企業很多,但娃哈哈從不盲目拍板。每上一個新項目,總是站在全國市場的角度權衡比較,力爭開一家公司,打一片市場。要按市場的規律辦事,腳踏實地搞企業,不貪圖一時的虛名。

在西部開發中,由於娃哈哈名聲在外,許多人都在看娃哈哈如何幹,但宗慶後十分冷靜,生怕決策失誤,導致欲速不達,揠苗助長。在率先開發的涪陵項目中,娃哈哈提出了“移民經費與移民任務總承包”的思路,承諾在四年中保證涪陵公司實現資產增值7600萬元,否則,由娃哈哈賠償未完成部分的70%。

獨特的思路,來自宗慶後對西部開發的獨到見解。

他不否認西部開發優惠的政策、豐富的資源、廉價的勞動力、廣闊誘人的市場。但他更注重,開發西部,首先不是去切蛋糕,而是怎樣去做蛋糕。

購買力的嚴重不足,是西部不容回避的現實。

要做大市場,單一企業的成功創辦固然有效,但關鍵在於更快地培育市場,為西部經濟同時也為東部企業自身夯實基礎。娃哈哈把目光投向了區域性產業尤其是能有效拉動農民脫貧致富的產業。

思路決定出路。

1997年底,娃哈哈投資1億元成立了宜昌公司,引得河北“彙源”等知名飲料企業迅速跟進。與之相配,紙箱包裝企業來了,果奶封口膜企業也來了。店多隆市。以娃哈哈為龍頭的飲料企業及相關企業的集聚,明確了當地把食品飲料業作為第一大產業的發展構想。

最近,娃哈哈又作出決策:追加投資1億元,在宜昌興建8條乳製品生產線。消息傳出,浙江均瑤集團也前來加盟,投資1億元設立奶製品生產基地。宜昌縣農民喜上眉梢,飼養奶牛的積極性空前高漲,2002年養殖量達2000頭,三五年內將突破3萬頭。按一般農戶養殖3頭的合理規模,每頭年收人3000元計,戶均可增收9000元,全縣47萬農民僅此一項人均增收就可達到兩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