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誕生之日起,民營金融就表現出了不同於正規金融體係的高效率特征。因為民營金融誕生於近乎完全適用於市場經濟原則的背景下,資金運行的效率相對於正規金融體係明顯高了許多。浙江民營融資的高效率主要體現於如下幾個方麵。
1.資金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由於民營金融機構的資本結構以個體股本為主,其激勵機製靈活,所以,民營金融機構的資金能及時被投入到回報率高的行業和企業中去。特別是民間的借貸行為在很大意義上是在地下狀態下完成的,借款人要支付比正規借貸利率高得多的利息,他們如果不能用這些資金產生出高額回報,也就無法運用這筆資金。在高融資成本約束下的民營經濟從一開始就必須在高效率的基礎上經營,不如此,他們將無生存下去的可能。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認為,民營經濟的高效率是被這種新的融資方式給激發出來的。
2.降低了融資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程度。信息不對稱也許是金融業內永遠無法徹底解決的難題。雖然民間融資並非由專業人員或機構所為,但由於借貸雙方對對方的了解程度較深,特別是在早期階段借貸行為發生的半徑非常小的情況下,信息不完全對雙方的約束並不大。由此而生的借貸風險也就被大大降低。 3.便利了儲蓄向投資的轉化。經濟增長中儲蓄向投資轉化效率的高低與經濟增長速度關係密切,也事關金融運行效率的高低。在我國現階段生產力水平條件下,儲蓄如何被有效地導向投資一直困擾著我國的金融運行。民營經濟的高效率有目共睹,但卻難以獲得應有的支持。這是因為,民營經濟資金需求的特點是量小、麵廣、借期短,傳統的國有銀行不可能去滿足這種分散的資金需求。而民營金融機構的小、散、地域分布廣、經營機製靈活的特點,正好與上述特征適合,這種天然的匹配性顯然非常有利於資金的轉移與使用。所以,民營金融業的存在成為聚集社會資金、提高儲蓄率、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提高社會儲蓄向投資轉化效率的一種有效金融形式。
4.低水平的壞賬率。在民營金融運作過程中,不論是單個人的對外借貸還是民營金融機構的對外放款,經營者對資金的流向與安全方麵監管的積極性都大大提高,資金運用的風險防範意識被有效強化。所以一直到現在,民營金融的壞賬率都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之上。
民營的金融機構與融資模式成就了浙江的塊狀經濟與專業化市場。近二十年中,浙江省內迅速崛起的以專業化生產為特征的區域特色經濟?穴或稱為塊狀經濟?雪與各種專業化市場在推動浙江經濟增長中作用顯著。很顯然,在難以直接從國有金融機構融資的情形下,正是依靠了民營金融業的支持,才有了這些富有特色的小產業區的不斷成長與擴大,浙江全省以投資某類產品為紐帶的產值超億元的塊狀經濟已超過300個,其中10億元以上的超過100個。浙江省內各種專業市場的興起也處處體現出了民營金融業的作用,從市場的場館建設、配套服務設施的融資到經商戶所需的資金處處都離不開民營金融機構高效的資金融通服務,這種服務在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增強競爭力方麵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如在溫州、台州、紹興等地的專業市場發達的地區,都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這種影響。
由民營金融機構引發的競爭推動了浙江區域金融的深化,當民營金融改革逐漸興起並成為社會整體金融的一股重要力量後,傳統的以國有銀行壟斷為特征的金融業格局也逐漸被打破。民間金融機構的發展,強化了社會的競爭機製,迫使原有的國有金融業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特別是,民營金融業完全以市場原則為經營基礎,這就極大地推動了整個金融體係向市場化方向的轉型與金融改革的深化。
代表這一發展的一個典型例證就是杭州已成為我國一個金融高地,除工、農、中、建、交這5家“老牌”商業銀行在這裏設有分支機構外,近年來,浦發、招商、廣發、深發展、光大、華夏、中信、福建興業、民生等10家全國性或區域性的股份製商業銀行,也相繼到這裏“搶灘”。在全國的省會城市中,金融機構如此齊全,僅杭州一地。各商業銀行以杭州為基礎迅速向溫州、台州等地延伸。由金融深化帶來的經濟增長推動力,已在許多國家和地區被驗證過。浙江金融與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步性證明了這一結論的正確性。
以上本書從企業家的造就、融資效率的高低、對浙江經濟特色的形成以及促進金融改革深化四方麵探討了浙江經濟增長中的金融推動力問題,我們分析的目的是想將尋求浙江經濟增長源泉的視野放寬,為浙江經濟能持續穩定地發展多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