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浙江模式新析 第二節 浙江經濟的中流砥柱
有人曾做過這樣的統計,浙江省總人口是4600萬,平均每27個人當中,就有一個個體私營企業。中小企業的數量占浙江全部工業企業總數的99%。量大麵廣、生龍活虎的中小企業,早已成為浙江經濟一個顯著的特點和優勢。將活躍的中小企業視為浙江經濟的特點,相信不會有何異議,但說到這優勢,或許就不能得到很多人認同。
日前在采訪浙江省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卓勇良時,他就向筆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幾年前他陪同一位領導考察浙江的中小企業,考察結束,這位領導對浙江以中低層次產品為主體的產業結構很不以為然,他認為這種產業結構缺少後勁,浙江經濟要是打算繼續朝這個方向發展,恐怕沒戲。
“作為一種憂患意識,這種意見有它的道理。但如果按這種意見來研究浙江如何參與國內和全球經濟競爭的問題,則很值得商榷。”卓勇良這樣對筆者說,“當然,浙江也決不認為這些中低檔次的產品好得很,應該萬歲、萬萬歲,而是認為,這是浙江的比較優勢之所在,是浙江參與國內和全球經濟競爭的基本平台,應該以此為基礎,唱一台大戲出來。我反倒認為,浙江模式,才是解決中國經濟問題的真正出路。”
經濟學家卓勇良認為,盡管浙江是靠中小企業起家,中小企業已成為浙江經濟的主體,但這並不是因為浙江人偏好中小企業。浙江的經濟真正走上發展軌道,隻不過二十多年,浙江的企業還來不及長大。浙江不同於其他省份。廣東依靠地理優勢,利用外資占全國的三分之一;江蘇具有現代經濟增長的先發優勢,總體發展水平較高。而浙江既沒有較多的國家投資,也沒有利用外資的地理優勢,更沒有曆史形成的關於現代經濟增長的知識和資本積累,惟有一大群富有創新精神、敢於白手起家的農民。因此,從中小企業起家,做中低檔次產品,是經濟處在起步階段的浙江人惟一的選擇。
至於浙江中小企業的特點,卓勇良歸納了以下幾點。
第一,是起步階段產品的檔次低得驚人,幾乎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幾年前我到寧波進行調研,一家企業的產品,就是生產電視機中一個零部件的外殼,7個立方毫米,就這麼簡單的一個東西,其市場占了全國的70%。還有家企業專門做小學生手工勞動用的紙製品,年產值卻有7個億。這些企業都很低調,不宣傳,不做廣告,但企業領導人的素質非常高。
第二,是市場份額大。如紹興縣的化纖織物生產,在以柯橋為中心方圓8公裏的區域內,積聚了2萬多台無梭織機,化纖織物產量占全國的20%左右。又如嘉善縣的木業生產,以縣城魏塘鎮為中心,聚集了300多家膠合板企業,年生產能力350萬立方米,占中國大陸的三分之一。而在長江三角洲範圍以外的溫州,低壓電器的生產,在樂清市柳市鎮方圓10餘平方公裏範圍內,低壓電器產量約占全國的60%。再如越劇的故鄉嵊州,領帶生產銷售份額占全國的70%。
第三,產業集聚區是浙江經濟的一大特色和優勢,基本特點是某一行業或產品,在一個特定的地域內,高度集聚發展,在國內甚至在國際市場占有較大比重,在當地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於這一產業集聚形式,浙江人有不同的叫法,比如區域特色經濟、塊狀經濟、專業加工區等。根據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2002年3月的一份研究報告,截至2001年6月,浙江已有519個產業積聚區。 第四,浙江的中小企業在不斷地進行製度創新。浙江有兩大類中小企業,一類是原來杭州、嘉興、湖州這一帶的集體企業,後來改造成以私人企業為主的中小企業,這類企業一般不是家族式的。溫台模式大多是家族式的,太太做會計,老公做董事長,兒子做總經理。其實家族企業非常適合小企業,在中國目前最稀缺的資源就是誠信,這種企業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但他們的企業組織形式也在改變,家族成員正在逐步從企業中退出,被職業的管理人員所替代。
第五,浙江有少數小企業,在技術上非常先進。前年我去溫州,調查一個塗料廠,在一個看上去很簡陋的廠房裏,他們的廠長擺弄著數碼相機,向別人介紹廠裏的情況,開口閉口就是他現在的技術在亞洲排在第一位,在世界排在第幾位。談到的話題,都是全球塗料市場的最新動向。這說明浙江的小企業現在個頭雖然還很小,卻正在逐步地從醜小鴨變成白天鵝。估計再要十年時間,他們就都會真正成長起來。
中低檔次產品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是浙江經濟的一大特色,與很多人的非議相反,卓勇良認為這是浙江經濟的一個優勢。所謂中低檔次,主要是就這些產品的需求層次和技術層次而言,而並非完全是指產品的檔次。就中低檔次產品的市場前景來看,這類產品仍具有很大的市場需求,1988年,中國80%的城鎮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隻有4303元,基本上隻能以購買中低檔次的消費品為主。近三年浙江經濟增長比全國每年高出2~3個百分點也證明了這一點。